如何破解 “停車之痛”?
當前,“停車之痛”已成為城市通病,因停車問題引發的糾紛屢見不鮮。
業內人士指出,解決“停車難”“停車亂”這一共性問題,需要綜合施策。一方面,通過實現停車位共享,充分提高車位的利用率,降低閑置率;另一方面,要強化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調控,建設一批高度智能化和自動化的停車設施,充分利用有限面積上的立體空間。
同時,還需要優質的停車泊位管理,增強停車安全、便捷高效、收費合理等用戶體驗,進一步推行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理念,與城市智慧停車形成強大合力。構建全新的城市停車格局,需要車位共享、立體停車、智能網聯停車場等智慧停車理念。
華為NB-IoT智慧停車應運而生
在“萬物互聯”的大趨勢下,當前的4G網絡在物與物的連接上稍顯乏力。相比藍牙、ZigBee等短距離通信技術,NB-IoT具備強連接、高覆蓋、低功耗、低成本等特性,能夠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更適合海量連接與廣泛部署,已應用于水務、燃氣、路燈、停車等多個領域。
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管理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停車為例,車位緊張是導致交通問題頻頻出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設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勢在必行。
華為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推動智慧停車的建設及部署。不僅如此,華為還攜手上海聯通、千方科技試點的NB-IoT智慧停車,以“NB-IoT+互聯網+停車”新型組合,探索解決城市停車難這一大問題。
華為智慧停車方案采用NB-IoT技術,優勢眾多。
第一,在成本方面,車輛檢測器可直接上報給運營商無線網絡,無需匯聚網關,整體成本(設備成本、部署成本、維護成本)下降。
第二,部署便捷,車輛檢測器即插即用,安裝施工簡單,無需網絡技術人員支持,后續智能車位擴容簡單,不用考慮網絡兼容性的問題。同時,采用手機APP及停車管理數據平臺,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統一的智慧停車服務,方便居民的使用,節省管理成本。
第三,路側停車系統包括地磁模塊(內置NB-IoT通信模組),利用地磁車位檢測器對車位占用狀態進行采集,停車管理平臺根據停車時長和計費規則自動生成計費數據。系統的設備運行狀態、車位占用狀態、收費記錄明細等信息均上傳至停車管理平臺,數據實時在手機等設備上顯示,告知車主各區域的剩余車位數量,進行區域車位引導。
不僅如此,據相關人員介紹,華為智慧停車樣板點只需五步就能完成整個體驗:
使用智能停車微信公眾號查看空車位;
車輛駛來,停車入位;
參觀者通過公眾號查看車位狀態,同時后臺管理系統開始計時;
參觀者在公眾號輸入停車泊位號,然后預付停車費;
完成交易流程,參觀者對樣板點提問和談論。
華為積極推動NB-IoT產業生態建設
實際上,早在去年,華為就宣布與英國沃達豐集團成功開展了使用NB-IoT(基于蜂窩的窄帶物聯網)的物聯網停車試驗。試驗是在西班牙馬德里的Vodafone Plaza的各個室內停車場、利用西班牙的商業網絡進行的,另外在土耳其也在進行同樣的測試。
對于NB-IoT,有預計2017年全球將有30~50張NB-IoT網絡商用。VDF、DT、韓國LGU+、中聯通,電信等大T已經啟動NB-IoT網絡建設。而從華為公布的“智慧城市”業務解決方案中,不難看出物聯網停車只是其智慧城市部署中的一環。對于物聯網這一商業藍海,華為的技術革命在停車領域的商業落地正在催熟端到端的產業鏈。
據了解,NB-IoT Case將在2017年商用啟航,如智能水表、智能停車、空氣檢測、智能燃氣、共享單車、白色家電等。商業模式方面,與此同時,華為攜手運營商和合作伙伴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了探索實踐。
華為提供NB-IoT終端芯片、終端操作系統LiteOS、NB-IoT RAN和EPC、物聯網云平臺OceanConnect和OpenLab,旨在幫助運營商以及垂直行業伙伴打造一個更好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和生態。在上海召開的2017世界移動大會中,華為NB-IoT解決方案榮獲了主辦方GSMA頒發的“最佳物聯網移動創新獎”
物聯網是下一個商業藍海,NB-IoT承載物聯網應用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華為后續將跟運營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在推進NB-IoT商業應用落地方面帶來怎樣的突破,我們拭目以待。但從目前已經孵化出智能停車、智能水表、智能路燈、智能氣表等NB-IoT應用,不難看出,華為正在積極推動NB-IoT產業生態建設,催熟端到端產業鏈。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