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到用車的模式源于智能交通和汽車分享理念,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了閑置用車資源的充分利用。(圖)
2013年5月,貴陽市道路運輸管理局在中心城區推出“電召”出租車業務,隨后3家打車軟件陸續搶灘貴陽,但業務量并不如想象。
反觀北京,各類打車軟件層出不窮,激烈競爭下,平臺運營商甚至為乘客及司機發放“打車補貼”、5元錢打車等多種優惠活動。
易到用車是中國第一家專業提供專乘約租車服務的電子商務網站,其成功的原因,正是基于“大數據”的應用。
企業:用數據挖掘客戶
客戶,是每個企業生存的基礎。如何尋找客戶,也是企業需要攻克的問題之一。易到用車聯合創始人湯鵬說,他們數十萬的客戶量,可以說是客戶“幫忙”實現的。
湯鵬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北京某一天交通情況的熱點地圖,通過將客戶用車的區域進行疊加,密度最高的區域就變成了紅色,得出了4個用車熱點區域,包括機場、CBD以及東三環沿線、中關村地區、金融街以及西二環沿線。同時,通過分析線路的重復頻率,又得出了一套線路地圖。
“這個數據對我們意義很大。”湯鵬說,通過分析數據,轉化出了四個有針對性的服務,即送機、接機、時租、隨叫隨到業務。在價格方面也很親民,甚至比出租車還要劃算。
同時,這些熱點區域也正是目標用戶最密集的地方,也為企業推廣找到最佳投放點,效果不言而喻。有了客戶,等于又有了大量實時數據。
司機:用“信息”拉活兒
以往,的士拉客主要是靠“掃街”或是在熱點地區坐等客人上門,既浪費時間也增加了運營成本。
“的哥的要求就是希望跑最少的路,拉最多的活兒。”湯鵬說,通過后臺調配,司機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哪里有客人、哪里堵車等信息,降低司機空駛,大幅提高運營效率,逐漸“淘汰”掃街隨機拉客的傳統運營模式。
記者在北京隨機采訪了5位出租車司機,基本都在使用打車軟件,部分的哥說使用軟件主要是作為客源的一種補充。
一位司機說,在高峰期時間,很多訂單都是去往一些“堵點”,即使很近也不愿意接單。但每天可以選擇的訂單數量很多,也會推送很多乘客打車頻繁地點供司機選擇,“最愛跑的就是機場、火車站。”
當然,軟件應用的廣泛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司機如果將主要業務都放在網絡訂單上,免不了不停刷新,甚至在開車的時候接單,造成一定安全隱患,乘客對此也頗有怨言。
乘客:提供數據又受益
除了進行常規市場調查,交通數據的匯聚,最重要的“毛細血管”其實是乘客。
每位乘客每天打車、用車的時間、地點、價格都為龐大的數據庫提供了信息。數據庫甚至能提前預知乘客可能需要用車,并向乘客推送相關信息。
響應速度,是乘客選擇打車軟件的首個要素,其次是價格。“我要求的就是快,價格合理。”北京市民劉小姐是打車軟件的忠實擁躉,她使用了三款打車軟件,時間寬裕的情況下,會選擇有車資優惠的,緊急需要車時會用響應速度最快的。
劉小姐說,盡管使用打車軟件還是需要等待10分鐘左右,“但最終會有一輛車為你而來。”尤其是在周末出游時,預約用車等于擁有了私家車以及私人司機。
移動互聯網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大數據與移動互聯網,再加上與生活細節的交融,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通過合理分配和利用,不僅可以實現智能交通,更多的是享受到了新的、愉悅的出行方式。
延伸閱讀
大數據時代拼的是服務質量
要推廣打車軟件等全新出行方式,第一要素是出租車司機需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現在看來不必要擔心,目前智能手機價格逐漸走低,而且軟件要是推行成功,司機也會主動換智能手機。”湯鵬說。
軟件的逐步推廣,反而推動了出租車服務質量的改善,尤其是租車行業。司機為了獲取客源,開始在舒適度上做文章,提供紙巾、礦泉水,甚至是無線網絡。
“服務,以后肯定是司機們競爭的關鍵點,最終享受帶舒適的則是乘客。”湯鵬說。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