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8.5公里水下“互通式立交橋”不僅連通著湘江兩岸,更使湘江兩岸的和諧協調與整體性被很好地保留下來。在日前舉行的“水下立交隧道修建技術交流會暨院士行”活動中,我國首個“水下立交”——長沙營盤路湘江隧道項目受到院士們的一致好評。院士們認為,該項目開創了我國城市立交建設的新模式。
隨著城市交通的高速發展,城市立交已成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提高城市道路通過率的一種重要交通建設模式。然而,由于占地面積大、拆遷難及破壞城市原有景觀等問題,城市地面立交發展開始遭遇瓶頸。
2006年9月,長沙市正式批準立項營盤路湘江通道項目,旨在解決長沙中心城區越江設施不堪重負的問題,破解大河西先導區開發的瓶頸難題。2009年9月,中鐵隧道集團與中鐵隧道設計院按設計施工總承包方式承擔工程的建設任務。長沙市提出,項目在解決交通壓力的同時,既要考慮節約用地,也要保護湘江上的自然、人文景觀不被破壞。最終,隧道建設方案通過了科學論證,中鐵隧道集團還創新地提出了“水下立交”的工程建設方案。
2011年10月29日,該項目正式竣工通車。據悉,由于采用地下立交的建設方式,湘江上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不僅如此,采用隧道方案后,工程共節約用地200多畝,共計節省成本超過1億元。
記者在此次院士行活動中了解到,該隧道主線為雙向四車道,它是一個雙線多匝道多入口的互通式多通道隧道,相當于在湘江底下建了一座“互通式立交橋”。除南北兩條主線隧道外,隧道還增設四個匝道,河西設一進一出兩匝道;河東設一進一出兩匝道,八個出入通道,在城市核心區域形成了一個交通大循環。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穎人評價說,營盤路湘江隧道的成功建成,為正在籌建和在建的國內其他越江、過河、越海工程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景全也認為:“地下立交能更好地保護城市原有的面貌,在城市交通體系建設中將大有前景。”
中鐵隧道集團總工程師洪開榮則介紹,營盤路湘江隧道項目共實現了9大技術創新,并研發了1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為工程開發研制的隧道施工安全風險管理軟件也正在申報軟件著作權專利。此外,他們還通過申報與“水下立交”相關的“973”和“863”計劃,希望將營盤路項目的工程經驗進一步延伸。
據悉,就在此前不久,南京市等城市已開展“炸橋改隧”行動,欲將城市立交建至地下。
(記者張巧玲)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