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朝
騰訊云副總裁李學朝表示,騰訊云順應交通物流行業智能化轉型趨勢,以及國家融合創新發展布局,希望通過打造這樣一個數字底座,助力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同時騰訊云也希望將底座能力開放給生態伙伴,共同服務好客戶,實現協作共贏。
智能化和融合創新成交通物流行業發展特征
近年來,交通物流行業持續與數字技術融合,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亞太物流聯盟(APLF)主席崔忠付以物流行業為例指出,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之下,“數智化+物流”的深度融合不斷推進,智慧物流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全面打通,實現高效生產配置,帶動產業變革。
崔忠付
此外,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融合創新也成為交通物流發展的一大特征。民航成都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機場旅客服務資深專家、技術部經理黨婉麗表示,融合創新是當前機場甚至整個民航業的建設重點,但目前仍面臨生態薄弱、適配性差等挑戰,因此從基礎硬件、基礎軟件、行業應用、安全等方面,構建完全自主的生態鏈,是未來融合創新發展非常重要的工作。
黨婉麗
入局交通以來,騰訊云堅持做行業轉型升級的數字化助手,沉淀了一系列方法論和實踐案例。此外,騰訊云也建立了全棧國產軟件體系,通過融合創新知識圖譜的產品有近百件,排在國內廠商第一梯隊,并且與不同品牌的服務器、芯片、網絡設備之間的適配認證超過了1400個,在整個融合創新生態下,也處于領先地位。
夯實數字底座:云圖AI筑基 部署PaaS平臺和應用產品
基于過去的探索,騰訊云提出為交通物流行業打造數字底座,為交通物流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和融合創新發展,提供數字工具。
交通物流數字底座基礎層以公有云、分布式云、私有云、混合云作為底層基礎設施,在云之上部署PaaS平臺層和應用產品層,圍繞著這三層能力,貫穿圖、AI、安全等基礎技術能力。
公有云在交通行業中應用比較廣泛,助力交通客戶實現業務云端創新,優化運營管理,增強C端出行服務體驗。廈門路橋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征表示,公司打造的智能化平臺OneCAS,建立在騰訊云提供支持的云原生能力基礎架構上,提升了整體開發效率和維護效率,降低了成本。目前,廈門實現“一碼通行”,都是建立在OneCAS基礎平臺上完成的。
于征
分布式云匹配交通物流行業特有的分布式建設特性,借助分布式云的靈活彈性擴展能力,為使用者提供不同位置的云資源統一管理平面,更加適應交通物流業務的特征,提供了穩定、高效、彈性、安全的基礎支撐環境。
為實現“一朵云”滿足交通行業的利舊、納管、適配、服務、創新等多種需求,騰訊云打造了專有云TCE解決方案。騰訊TCE向上提供池化服務,向下納管異構硬件,充分復用公有云能力,覆蓋計算、存儲、網絡、安全、數據庫等近百個產品,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針對交通不同階段不同方向業務的異構部署特征,為交通企業提供了安全、可靠、高效的云服務。
在PaaS平臺層,騰訊云主要部署大數據、數據庫、區塊鏈以及音視頻技術能力。
以數據庫為例,騰訊自研的數據庫產品TDSQL將集中式和分布式架構融為一體,一直應用于騰訊內部的財付通、微信支付等核心金融系統,以及支撐國內30多家銀行的核心交易系統,并與交通行業主流的產品供應商完成了適配。目前,騰訊TDSQL已經在交通收費系統、交通運營管理系統和乘客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均有應用。
2023年騰訊云與中國郵政開啟合作,為其部署與國外數據庫產品100%兼容的TDSQL-PG數據庫,使得業務代碼幾乎不用進行改寫,就可以快速運行在新的數據庫上,實現快速遷移。此外,TDSQL-PG具備的HTAP能力,推動中國郵政的全環節業務量預測系統服務能力升級,助力投遞量預測準時完成。
在應用層,騰訊云提供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等協同辦公產品,推動交通物流企業內部高效運轉。騰訊云與廣東機場集團同合作,為其提供樂享、企業微信、騰訊微卡等產品,構建起新一代員工工作生活平臺,為集團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提供了堅強后盾。
AI大模型的爆發,為交通物流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動力。騰訊云堅持打造靠近產業的實用級AI能力,助力AI落地產業。騰訊云與國內某物流公司合作,聯合處理貨運視頻脫敏工作,通過騰訊云提供的AI技術,可以快速生成脫敏后的視頻,大大提升處理效率。
地圖融合了人、車、路、物等多源動態和靜態數據,是交通物流行業的核心產品。騰訊地圖有廣泛的數據基礎,覆蓋了超10億用戶、300多個城市以及1200萬公里的國內道路,確保數據精準鮮活。騰訊云與多家貨運公司合作,打造了車輛智能調度、運輸路徑規劃、在途軌跡實時監控、電子圍欄交接自動化等功能,助力貨運公司用對每一輛車、用好每一輛車。
此外,在數智交通專場上,騰訊云與中儲智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未來將就公有云基礎設施、大模型領域數智化共創、融合創新、網絡貨運平臺安全體系的搭建以及可持續社會價值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