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交通運輸系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4%。根據發達國家經驗,交通部門能耗普遍占終端能耗1/3。當前我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占全國終端碳排放的15%,隨著我國收入水平提升,出行需求、交通運輸需求將持續增長,乘用車保有量和貨運規模將不斷增速,交通運輸將成為最難達峰也最晚達峰的領域之一。
新能源汽車國內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
目前,全球主要汽車制造商陸續發布“脫碳”“減碳”的長遠規劃。今年以來,比亞迪、長征汽車、漢馬科技等國內多家車企相繼宣布停產燃油車,歐盟計劃從2035年開始在其境內停止銷售、注冊新的燃油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6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21.6%,提前實現發展規劃的2025年目標。其中,自主品牌車企位居前列。純電動汽車持續走俏的背后,作為產業下游的出行行業也正在迎來新能源化。據了解,目前一線城市發放的網約車證七成為新能源車。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動駕駛體現了純電動汽車的智能化水平,目前自主品牌車企也在積極布局該領域。
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的滲透率持續提升,讓汽車數字化、智能化進程進一步提速。同時也為我國自動駕駛技術已并跑乃至領跑全球,進入落地的關鍵期。麥肯錫預測,到2031年,中國Robotaxi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8萬億。
新能源汽車必將成為未來的趨勢主流,傳統零部件企業和相關軟硬件配套廠商都不得不加速轉型,紛紛調整策略以適應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大勢。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促進職住平衡
以我國為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量占全國終端碳排放的15%,過去9年年均增速在5%以上,預計到2025年還要增加50%。在這樣的背景下,“公交優先”上升到了國家高度,“綠色出行”已然成為全面共識。
據了解,不同出行方式碳排放強度不同,由高到低依次為小汽車、出租車、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因此,居民整體出行方式結構決定了城市交通碳排放量的高低。因此,從滿足公眾多樣化需求與低碳環保的角度出發,我們還需倡導公眾合理用車、提升出行結構的低碳化比例。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百度地圖聯合發布的《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承受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萬,長距離通勤已成為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城市中,有一部分人是由于通勤地點公共交通設施并不便利而更傾向于開車。同時,“出行環境擁擠”“對于弱勢群體出行的設施安全性低”“等待時間長”“舒適性差”“無法保證準時點”“班次較少”等問題,也成為公眾對于公共交通的不滿。
未來低碳的大型城市的交通模式一定不是以私家車為主體,而是要建立更便捷、更環保、低成本的軌道公共交通體系。打造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為補充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通過探索軌道站點周邊土地開發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區域規劃指標平衡與動態調整,以此最大限度發揮軌道交通促進職住平衡優勢。
業內專家認為,智能交通創新融合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驅動力,與公共交通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共享和發展空間。公共交通企業應利用科技創新成果打造智慧公交、智慧地鐵,利用智能手段提供出行信息、拓展生活服務。共享融合交通大數據,建設一體化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全方式、全流程的智慧綠色出行。
因此,如何讓公共交通服務供給更貼合大家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提升綠色出行率,也將是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智慧交通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技術途徑
當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時,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時代已經逼近。以電動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發展爆發期,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加快融合發展,正成為智慧城市中移動的“神經元”,加速改變城市交通。在智能網聯時代需要將智能汽車與移動出行生活的各個要素進行融合、真正地推動智能網聯產業生態的建立,才能構建綠色環保、互聯高效的低碳出行生態。
北京把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戰略選擇以及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加快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高地。
位于亦莊的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勾勒出未來出行的模樣,也通過另一個角度尋找碳排放減量的實現路徑。據了解,在示范區60平方公里范圍內,已建成329個智能網聯標準路口,常態化開展測試和商業化服務的各類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約300輛。建設效果已實現單點自適應路口車均延誤率下降28%,車輛排隊長度下降30%,綠燈浪費時間下降18%,4條雙線干線綠波道路車均延誤減少16%以上。
智能化為綠色化提供支撐,綠色化為智能化提供舞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結構調整、交通運行管理、交通設備智能低碳等目標,都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綠色低碳交通的發展過程也是智能交通深度發展應用的過程。
因此,在實現雙碳宏偉目標下,智能交通行業將迎來一波新的發展機遇。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