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過程推動 全鏈條管理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對材料、能源消耗投入量大,對生態環境擾動范圍廣,是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領域。當前,...
全過程推動 全鏈條管理
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對材料、能源消耗投入量大,對生態環境擾動范圍廣,是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領域。當前,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總量躍居世界前列,但仍存在碳排放強度較高、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不足的問題。加快構建綠色低碳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加快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已成為交通運輸行業貫徹生態文明戰略,服務“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撐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雙碳”目標對公路綠色低碳發展提出新要求
“十三五”時期,我國提出了建設以“兩個統籌”為核心要求,以“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節能高效、服務提升”為主要特征的綠色公路。“十四五”時期,進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綠色低碳公路建設將逐步轉入以生命周期節能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綠色低碳公路建設應在延續“兩個統籌”“四大特征”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公路基礎設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進公路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融合,大幅提升公路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
從產業全局角度審視綠色低碳發展。“雙碳”背景下的公路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不是“就碳論碳”,而要考慮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產業系統性變革,強調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過程地推進綠色低碳公路基礎設施體系。
充分體現綠色低碳技術引領作用。通過技術革新或重構,在盡量不降低道路基礎設施原有性能、不增加工程造價的基礎上,實現公路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碳減排,培育一批低能耗、低排放的新技術、新模式,從全碳鏈的角度推進公路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
建立更加高效的協同治理體系。公路基礎設施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統籌應對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協同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不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實現協同增效。
需強化公路綠色低碳發展制度保障體系
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交通運輸部先后出臺系列文件,建成了20條綠色公路主題性試點工程,開展了33條綠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建設,公路建設更加“綠色”,但“雙碳”目標背景下綠色低碳公路建設仍存在下列問題:
一是決策缺少定量數據支撐。“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行業開始探索公路基礎設施施工期能耗統計工作,但未形成完善的統計制度和方法。公路基礎設施尚未納入交通領域能耗及碳排放統計核算,未形成統一的碳排放評價方法,導致當前缺少基礎數據積累,無法有效支撐工程建設生命周期方案決策。
二是核心技術路徑不明確。目前已出臺的相關政策和行業標準仍不能完全適應“雙碳”目標及“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等最新要求,工程建設中采取技術措施仍然零散,減污降碳及生態保護關鍵技術尚未突破,實施效果有限且缺乏技術集成耦合,難以引導技術革新與重構,新型綠色低碳公路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核心路徑尚不確定。
三是制度保障措施不健全。高速公路節能評估起步較晚尚無系統的節能評估指南、規范及制度體系,且大多數省份未將其列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要求。公路工程項目規劃建設過程中缺少以節能降碳為約束目標的評估、審查、監管制度體系。
四是低碳循環利用水平低。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公路建設每年消耗砂石骨料超100億噸,水泥石灰等膠凝材料消耗超10億噸。從碳排放角度分析,材料生產和運輸階段碳排放量約占到公路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90%,因此利用工業固廢和建筑垃圾替代部分建筑材料是行業開展節能降碳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對于固廢的資源化利用仍處在探索階段,實際工程中資源化利用的種類少、利用方式單一、循環利用附加值低。
推進綠色低碳公路建設政策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健全綠色低碳制度體系
一是適時出臺綠色低碳指導性文件。出臺加快綠色低碳公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雙碳”背景下綠色低碳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組織保障措施,細化行動路徑與舉措,指導公路建設項目制定綠色低碳專項方案,全面提升公路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
二是構建全過程節能降碳管理鏈條。針對公路基礎設施工可、設計、招投標、施工、運營各個階段管理特點和需求,推進公路建設兩階段設計中納入節能降碳效益評估,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方案審查;構建低碳招投標機制,將企業自主低碳貢獻作為評標依據之一;實施碳排放跟蹤監測制度,實現對碳排放量的監控和調優;建立激勵機制,激發企業作為節能減碳措施實施主體的能動性。
(二)突出技術引導,構建綠色低碳核心技術體系
一是構建全周期全要素綠色低碳技術體系與標準框架。構建綜合考慮節能減碳效益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推廣應用低碳裝備及施工工藝,探索公路運營能源自洽和低碳養護技術,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涵蓋設計—施工—運營—養護全周期、結構—工藝—裝備全要素的公路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核心技術框架與標準體系。
二是梳理重點綠色低碳技術清單和產品推廣目錄。組織開展適用于公路基礎設施的生命周期綠色低碳重點技術、產品和設備推薦工作,對新型工程機械、清潔化運輸車輛、低碳施工工藝、低碳施工組織模式、生物質能源應用、能源自洽、低碳交通產品等方面開展系統梳理并進行綠色低碳效益綜合評估與認證,加快先進適用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設備的推廣應用。
三是建立生命周期碳排放評價技術體系。建立我國公路基礎設施項目材料、機械、能耗清單及碳排放因子基礎數據庫,收集整理單位材料和施工機械臺班排放數據以及竣工項目決算文件,構建我國道路碳排放數據庫,形成我國公路基礎設施碳排放定額及碳排放基準,提出碳排放評價的參數標準和評價方法,建立設施生命周期碳排放評價技術體系。
四是推進綠色低碳替代材料深度利用。提出典型大宗固廢替代傳統建材的應用場景和配套工藝,形成成套應用技術及標準體系;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或指導意見,促進各方主動深化固廢資源作為替代材料高附加值利用;建立交通行業大宗固廢應用物聯網監控平臺及交易平臺,實現大宗固廢供需信息匹配,構建產—銷—用新模式。
(三)加強研究實踐,打造綠色低碳建造新場景
一是開展全生命周期節能降碳關鍵技術攻關。圍繞“減排”和“增匯”這兩條根本路徑,研究形成公路工程減碳效果優化設計體系,研發低碳施工—運營—養護建設成套技術、路域植被與土壤碳匯潛力促進技術,構建節能降碳管理體系。
二是實施典型示范工程應用。分地區、分主題開展“低碳公路”、“低碳工地”、“(近)零碳服務區”等試點工作,著力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推動非化石能源應用,提升生態文明與碳排放管理能力,打造公路綠色低碳建設新場景。
三是組織開展經驗總結與推廣。組織行業交流會和研討會,加強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節能降碳技術路徑及對策措施等方面的經驗總結,加快成果研發與經驗推廣,凝聚發展合力;對公路建設管理人員、設計人員、施工人員開展系統培訓,提升對公路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認知和接受度。
作者系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環境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