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交通報》和騰訊聯合發起《智慧交通觀察·群聊2022》系列策劃,與四川數字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數字”)黨總支委員、董事、副總經理(主持工作)、未來交通工程院院長陳墾博士展開對話,解讀四川數字在高速公路智慧化方面的成果沉淀。
四川北連秦嶺、南接云貴高原、東鄰大巴山、西靠青藏高原,省內雪山、平原、盆地遍布,大小河流1400余條,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獨特的地勢地貌,讓1300年前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發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
時光飛速駛到1990年,四川省內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正式開工,并于1995年全線通車。截至2021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8600公里,聯結渝、云、貴、藏、陜、甘、青等七省市。
如今,數字化的大潮也來到了四川高速公路面前。四川高速從2017年就開始利用基礎數據采集與現代化治理,完成了對智慧高速領域的初步探索。五年時間已經過去,四川高速在智慧高速領域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
建設讓老百姓有獲得感的智慧高速
智慧高速建設的最終服務對象是人,“以人為本”是建設智慧高速的核心要義。對于“如何讓用戶享受美好出行”這個問題,陳墾表示,四川數字從道路救援更便捷、消息觸達更及時、出行導航更精準等方面進行場景挖掘。
針對道路救援便捷的場景,陳墾表示“目標是‘雙十保障’”,即通過毫秒級的感知,在十秒內通知到處置人員,十分鐘內趕到救援現場。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四川數字讓每一個事件都實現了自動發現、自動預警,并通過監控中心,形成一鍵下發,將救援短信分別發送到被救援人員、救援人員、處置人員手中,同時還支持一鍵導航到達現場等功能,從而形成響應閉環,確保救援更快速、便捷。
對于消息觸達及時的場景,四川數字在重點的高速路段設置了可變情報板,當遇到車輛超速行駛、變道或者追尾事件等情況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情報板可以自動觸發報警信息,并按照預發機制,在事件現場,根據情況需要,可以500米、1000米或者2000米的范圍發出警報提醒,預防重大交通事故發生。
在出行導航方面,為了讓用戶獲得更安全、順暢的出行體驗,陳墾介紹道:“我們還和互聯網科技企業合作,比如計劃于今年6月底聯合騰訊推出一款導航軟件和小程序系統。這種車道級定位和毫秒級事件觸發的精準導航,為駕駛人員提供了更為安全的導航服務,并且很快將在成宜高速上全線應用。”
最后,陳墾還提到了四川高速公路上一個特殊的場景。在大霧天氣或夜晚條件下,四川數字能夠基于新一代的ETC原創設備,將所有路面感知信息通過RSU傳輸到OBU上,將信息下發到用戶車端和手機端,實現信息觸達,讓人們實時了解路面動態,保障行車安全。
陳墾表示,有些臨江高速的起霧是比較嚴重的,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平均有2-3個月的霧天封路時間,這對用戶的通行效率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目前四川數字已經驗證了全天候通行的可行性,下一步將聯合公安、交警等部門,在交規可控的范圍下進行試點,逐步在全省推開,這將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影響。
助力企業高效協同管理和政府透明監管
高速公里動輒綿延成百上千公里,且處于崇山峻嶺之間,遠離市區,高速公路的維護成本一直高居不下。
在提升出行者安全系數、通行效率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讓道路運營方獲得收益。只有保證運營方和使用者互惠的應用場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據陳墾介紹,在建設成為智慧高速以后,路段上的一些常規性養護,將通過智能感知設備自動化解決,不再需要路巡人員查看,這對運營方來說,成本是極大的節約。
據陳墾介紹,依托蜀道集團,四川數字還構建了智慧高速稽核舉證服務的產品矩陣。如基于雷達為主,視頻輔助的融合方案,可以把每輛車做到全程車道級的實時軌跡跟蹤,以及顏色、車型、車牌的精準還原,建立一車一檔,有效支撐稽核打逃的相關業務。
政府是智慧高速建設的主導者,在做好頂層規劃的同時,政府也需要企業加速高速公路智慧化的建設進程。四川數字從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精心服務四個方面入手,支持政府實現透明監管。
在管理方面,四川數字對重大交通事件的識別準確度已達到99%以上,能夠對整個交通態勢進行智能管控和分級處理,有效的避免了二次事故、二次擁堵的發生,確保通行狀況優良。
智慧高速的建設需要靠場景驅動,場景應用要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和幸福感,但當前行業還有三大痛點亟待解決:第一是有了基礎設施,如何形成開放的生態,讓足夠多的開發者去創造場景應用,第二是運營的規?;瘑栴},第三要用規模標準的統一化手段,去適配高速公路場景的開發需求。
陳墾透露,四川省的智慧高速已經走過“從無到有”的階段,智慧高速的應用場景得到了大量挖掘和有效實踐,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下一步是持續把場景做到“從0到1”,把規模做大,發揮出疊加的指數性效應,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內,讓全省的高速公路,都可以按照智慧高速的標準進行推廣建設。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