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 施雪松
12月6日,在第十六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ITSAC 2021)暨2021年度中國智能交通大會上,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施雪松做“科技創新助力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主題演講,并分享了騰訊利用20年數字技術積累構建“騰訊交通123能力圈”、與生態伙伴共建未來交通生命體的思考和實踐。
做好數字化助手,共建未來交通生命體
在數字技術助力中國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的過程中,正在呈現出“新網絡、新需求、新融合、新方式”的四大新趨勢。交通網要實現進一步的互聯互通, 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水平要進一步提升。在客運方面,要打造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全國123交通圈”。在貨運層面,要構建高價值、小批量、時效強的“全球123快貨物流圈”。通過各種運輸方式統籌融合,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和能源網的融合以及區域交通一體化的融合,促進交通產業沿著安全、智慧、綠色和共享的方向可持續發展。
在這過程中,互聯網科技企業也正利用自身的數字技術積累和生態優勢,積極助力交通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一家生態型互聯網企業,騰訊擁有20余年的數字積累,在深耕消費互聯網的同時,也正在積極擁抱和扎根產業互聯網,助力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
施雪松表示,通過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和促進開源協同,騰訊在云計算、AI、大數據和安全等領域具有優勢地位;20余年間,騰訊服務于10億級用戶,達成了廣泛的連接能力;在生態層面,騰訊“與合作伙伴互聯、互通、互助、互利,共建數字交通生態共同體”。
騰訊產業互聯網三大優勢
“我們始終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牽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和核心驅動。”施雪松談到,“通過數字孿生等技術,打造未來交通生命體。”
在施雪松看來,強計算、全感知、慧決策、泛觸達、可進化,是騰訊未來交通生命體的五大優勢特征。通過對實時數據的融合,借助數字孿生構建時空一體的計算框架,實現對交通態勢的實時監測。最后,通過多端、多網和多平臺,將分析結果精準分發和反饋,助力交通系統高效運行、持續迭代。
“123能力圈”助力七大賽道智慧升級
圍繞未來交通生命體的各項內涵,利用在云、圖、大數據、AI和5G等領域的技術優勢,騰訊相應打造了智慧交通“123能力圈”,即1大系統、2大優勢和3大能力。其中,1大系統指的是交通OS,它是數字交通基礎設施和行業應用生態的連接器,向下連通交通基礎設施和系統,向上助力豐富的行業應用實現低門檻開發。
騰訊交通123能力圈
2大優勢分別是實時孿生和C端觸達。騰訊的實時數字孿生具有低延遲、可計算和全場景等特性,能夠打通云邊端,貫穿感知、計算、仿真推演到控制的全鏈路,為交通系統的管理、調度、應急和服務提供支撐。依托社交、內容和服務等3大生態,以及泛V2X服務背后的觸達能力,騰訊能夠深度融合多源動靜態大數據,并實現多渠道、實時地觸達用戶。
“123能力圈”既是騰訊智慧交通技術能力的不斷迭代升級,也是其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探索的成果。當前,騰訊智慧交通的解決方案已經在智慧高速、城市交通、智能網聯、智慧軌交、智慧民航、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等七大賽道實現了落地。
在智慧高速領域,騰訊持續利用創新技術助力基礎設施提質增效,推動路網管理和出行服務智能化 。針對當前高速領域感知弱、控制難、觸達少等痛點,今年6月,騰訊發布“數字安途”智慧高速解決方案,面向建設、運營、養護、服務等全生命周期,通過全感知、強計算、準決策、泛觸達的技術手段,實現智慧高速全天候通行、全過程數字管控、全方位服務的發展新模式。
南京祿口機場-全天候實時感知及交通推演
在“全國首個以運營為核心目標的車聯網先導區”天津西青車聯網先導區的建設中,騰訊協助當地構建了以車路協同應用平臺、車路協同運營平臺、車路協同運控平臺與車路協同基礎平臺為支撐的四大平臺架構,覆蓋了區內408個開放路口,具備了10萬輛車的服務規模。
此外,騰訊聚焦城市交通治理和市民出行問題,用數據驅動管理升級和服務優化,基于云、圖、大數據、物聯構建底座和6大核心能力引擎, 打造了人車路協同運行的場景解決方案。在長沙,騰訊與湘江智能創新中心、希迪智駕等合作伙伴聯手,共同打造了全國首條智能網聯定制公交 ,經過反復測試驗證,該智能網聯定制公交的出行時間較普通公交減少33.3%,較私家車減少27.5% ,到站準點率提升了50%以上。在此基礎上,公交使用率也極大提升,高峰期單線客流超500人次,24.7%的乘客由自駕轉乘公交。
城市交通路網全息感知
展望未來,施雪松表示,交通行業要實現全方位數字轉型和智慧升級,背后既需要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驅動力,也要依靠產業生態的支撐。騰訊將積極攜手合作伙伴共建可持續發展的交通生態圈,助力交通產業實現協同創新、跨界融合、開放互通與轉型升級,為推動交通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