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發布《通知》補短板●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做好縣城城鎮化公共停車場和公路客運站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科學謀劃、統籌布局,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縣城、縣級市、特大鎮區停車場和公路客運站建設,強化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機融合。
具體包括推進主要公共建筑配建停車場、綜合客運樞紐配建停車場、路側停車位設施升級改造、政府主導停車信息平臺等建設;鼓勵建設立體停車場、機械式停車庫等,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推進“P+R”停車場建設。
目前全國車位缺口已達約8000萬個。在國內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以及國內停車位仍然存在極大缺口的背景下,“停車難、停車亂”已成為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除限行、限牌外,智能停車是解決交通擁堵的重要手段。
將智慧停車納入整個城市規劃當中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城市建設的思路應該從過去單一解決停車難,轉變到統籌平衡停車與行車、靜態交通與動態交通、停車與充電的關系。
●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停車供需缺口的矛盾,停車場領域的智能化改造需求仍然較為充分,體現了“智慧城市”的未來導向。在智慧停車能夠解決緩解交通壓力,讓出行者更加方便快捷的停車,不再像以前一樣找個停車位還需要兜圈子找,那未來智慧停車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趨勢呢?
無人值守
由于人力成本高以及技術發展成熟,無人值守停車場近年來也得到逐漸的普及。
據悉,近年來捷順科技充分發揮研發優勢和整合停車業務資源,針對停車場運營方開發停車場云托管業務,捷順科技推出“無人收費+云端客服+遠程運維+應急巡檢”全面無人值守模式。
基于捷順強大的天啟智慧物聯平臺,讓系統具備離線支付、離線續傳、脫機計費、現金支付、自助找零、電子發票、事后打折、追討機制等功能,全面解決無人值守場景下的特殊情況漏洞,面向車主端、運營端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務。
人性化趨勢
在停車場智能管理系統設計上, 工程開發人員更多基于便捷性和車輛人員安全進行考量。停車場管理系統人性化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人機的交互及互動性增強,例如在手機上實現繳費、預約停車等功能。
第二,基于停車大數據而進行人性化推廣的商業模式將進一步普及,例如消費折扣管理、 VIP 積分管理等。
第三,基于車位的精確誘導,借助多媒體信息發布和顯示,可以直接顯示停車場空余車位的位置, 從而幫助駕駛人員快速尋找到停車位, 提高停車效率。
聯網化趨勢
在5G商用領域,車聯網有望最快成為商用場景,而智慧停車將成為車聯網的核心,利用智慧停車的便捷,將停車數據接入車聯網是車聯網發展的根本,兩者的有機結合將解決停車難。
將停車位的數據接入車聯網,才能為車主實時提供車位信息及最合理停車方案。智慧停車的推行必將產生一組龐大的停車數據及用戶數據,將這些數據接入車聯網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通過聯網共享數據,以打破信息孤島,建設智慧停車物聯網平臺,實現停車誘導、車位預定、電子自助付費、快速出入等功能。
定制化的建設需求
通常根據停車場的服務對象不同,可將停車場分為公共停車場、配建停車場和專用停車場。不同應用領域的停車場對系統軟、硬件要求也有所差異。
對于在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配套建設的大型的社會公共停車庫,肩負一定的社會職能,需要滿足多樣化的繳費方式的選擇和收費,這是與一般社會停車庫所不同之處。
而商業地產配套建設的停車場,客戶一般要求停車場智能管理系統能夠接入客戶的內部信息管理系統,滿足積分管理兌換、內部進出客戶數據分析、管理報表等各類管理要求。
在智能交通建設日趨推進和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情形下, 停車場相關產品不僅需要能滿足簡單的車輛進出,更需要能針對不同停車場景滿足多樣化停車需求。因此定制化服務日益成為停車場智能管理系統發展的一大趨勢。
●鼓勵民企參與新基建 智慧停車再發力●
此外,國家發文明確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也會激發民企在智慧停車建設領域的活力與創造力。
對于過去一些企業為追求更高的效益,擅自改變土地用途,制約了停車場的供給這種現象,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通知》明確提出,推動國土空間規劃中預留一定比例用于停車設施、公路客運站、鄉鎮服務站建設,落實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要求,保障項目合理用地需求。
停車場收費市場化后,投資者可以根據供需與競爭狀況自行調整價格,投資效益有了保障,將有效提高社會資本的進入,增加停車資源。
不過,社會資本是逐利的,為了獲得可觀的回報,短期內城市停車費既有可能會上漲,引入競爭機制的同時也將促使行業提升服務質量。
停車產業市場化運作,將給行業帶來創新的動力,推動運用模式創新,如停車服務、維修保養、汽車美容等服務都可以整合一起,為企業創造多元盈利點。
無人駕駛、汽車共享、智能公路、智慧燈桿和共享充電樁的興起,都離不開智慧停車“最后一公里”的鋪墊,可以說智慧停車真正牽一發而動全身,萬億市場已經在路上。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