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地政府都在推行試水,關注度越來越高。北京政府在年初的工作報告會議中就提出,今年將釋放5000個共享車位,緩解區域停車供需矛盾。濟南槐蔭區也極具代表性,光四月份就前后公布兩批共享停車項目,在全區推廣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資源與民共享;上海淮海中路街道也推行商圈與商務樓宇、酒店賓館周末、節假日“共享停車”;青田縣也有政府代表倡議設置“共享車位”,實現源優化配置。
共享停車概念由來已久,但要想發揮其高效配置資源的作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到底是制約了這種模式的發展呢?2020年共享停車位解決方案又會迎來怎樣的發展前景呢?
共享停車:靜態交通治理新出路
眼下,機動車保有量越來越高,停車位數量遠低于實際需求量。在繁華路段,單位停車場、商務樓宇停車位白天不夠用、晚上閑置,而周邊一些住宅小區的停車位則是晚上不夠用、白天閑置。供需兩端信息不互通,車主難找車位停車,閑置車位得不到充分利用。
作為被政府鼓勵支持的項目,共享停車位本質上沒有制造更多的閑置資源,而是把固定車位流動化管理,有效盤活存量車位的使用效率。
在許多城市的地方的停車管理條例或規定中,廣州、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政府均開始出臺政策提出鼓勵發展共享停車模式。早在2017年,《廣州市停車場建設和管理規定(草案)》就有規定,停車位可以共享。早前上海也發布了《關于促進本市停車資源共享利用的指導意見》,在上海推行“共享停車”示范點。
鑒于停車行業非常特殊,非常碎片化,既有經營公共資源的官方參與,又有多樣化的商業運營,還有分散各處的物業擁有者,資源門檻高,利益協調復雜,各種類型的停車資源均難以統一。
那么,共享停車如何平衡業主、物業公司、車主和平臺多方的利益,成為推廣共享停車的難點和痛點。運營成本和利益分成也是大家關心的,車位共享,利潤如何分成?對于封閉式管理的停車場,外部車輛人員進入安全問題怎么辦?
此外,管理模式方面,將閑置車位在特定時段“共享”起來,是一種有效優化資源緩解城市停車難的模式。但精細到小時、乃至分秒的共享停車,更加需要精細化的管理,只有創新管理,才能保證共享停車運轉流暢、來去自如。
技術支撐:城市靜態交通治理迎來新突破
據業內人士稱,過去共享停車做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沒有拉通,技術手段沒有達到。車位預定、精準導航這個難題在過去藍牙技術是沒法做到的,但日后結合5G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停車位管理上整體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信息孤立,難以共享。以商場停車場為例,雖然商場停車管理系統可以對該停車場內車輛、車位信息做統計管理,但該信息僅僅存在于商場內部,不在該商場附近的用戶則難以獲知其車位信息。各大停車場成為了一個個信息孤島,交流不暢。這個行業要健康而快速的發展,還得有賴于更高精度的定位能力。
2020年是智慧交通落地的關鍵年,伴隨5G等技術的發展將會催生新一代智慧交通。
據前瞻網數據顯示,未來5年,我國智慧交通將保持13%左右的年均復合增速,到2024年,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5G技術將推進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關聯領域裂變式發展,共享停車迎來歷史發展各大提新機遇。
各大小智能交通企業目前正蓄力布局,互聯市網公司早就瞄準這個市場,各地交管部門也會相繼參與進來,市場前景巨大。
共享停車不僅可以合理利用資源,緩解停車難題,還能夠帶動人流、物流,繼而促進消費,將進一步為企業復工復產創造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助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只有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技術支撐等要素才能真正實現。
作為靜態交通的治理新模式,對于緩解交通擁堵,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盤活停車資源,對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實現有著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政策和資本加大重視的領域。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