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個城市正在大力推動自動駕駛及車路協同測試,南京興智內路將建設成為首條車路協同應用示范路;廣州南沙明珠灣無人駕駛車路協同系統落地,將與智慧路燈結合通過傳感器與“城市大腦”實現連結;長沙對外宣布無人駕駛出租車測試期結束,正式開始運營。
交通部也在北京、河北、吉林、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廣東等九省份試點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高速。
車路協同是指路側V2X設備將道路、車輛、行人的動、靜態信息提取、收集并傳送,與車輛自身的感知信息融合后,輔助車輛協同控制。而車聯網是一個非常綜合的概念,把人、車、路、云綜合在一起考慮,更好的為我們交通出行服務提供了便利,也更好的支持我們汽車實現自動駕駛。
為什么要車路協同?
試圖這樣理解,車路協同是智能車聯網的一個必經階段。我們人開車,駕駛員通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出駕駛動作,保持車距,根據信號燈等環境進行停車、開車、轉彎等等反應,這是傳統駕駛。
而單車智能自動駕駛發展了好幾年,被證實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車上裝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讓車能感知到周圍的情況,自動做出反應。單車自動駕駛對于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仍不足,最典型的例子是2018年特拉斯車禍和UBER自動駕駛撞死行人。這也是為何當前行業強調“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和”強大的網“需要結合,需要車路協同和智能車聯網。
毫無疑問,一輛車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就絕對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和各種設備,各種環境相關聯,這也是萬物互聯的思想體現。
智能車聯網是利用傳感技術感知車輛的狀態信息,借助無線通信網絡與現代智能信要息處理技術實現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實現車與人、車與車、車與路、車與后臺等的智能信息交換共享。
車聯網和車路協同都是強調汽車通過通信接收道路環境信息,提高駕駛安全性和效率,車聯網從車的角度、車路協同是以道路的角度分別闡述車的智能化聯網。
無線通信網絡是連接車聯網各個節點的傳輸紐帶,是車聯網應用廣泛落地的基礎之一。當前5G已經實現商用落地,對于汽車智能網聯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自動駕駛還有多遠?
在車路協同的環境下,智能網聯車可以在不同的自動化水平上發展,讓自動駕駛變成一種可落地的現實。
無論什么駕駛,感知都是最重有要的,車路協同是由“路”來“告訴”車周邊的情況。
如何打造智慧的路,其本質就是對道路及相關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以便于車這個主體的“大腦”能結合這些數字化的信息進行更高效的決策和控制。對道路需要用到的信號燈,指示牌等進行數字化。
也就是說,把先進的設備安裝在路上,由路上的設備來進行感知。對道路本身、道路環境進行識別,對道路參與主體的位置、速度以及運動方向進行識別,對道路上發生的異常事件進行識別。
例如檢測到有行人就停車,檢測到暢通,那就加快速度。此外,對于超視距感知,太遠的距離由遠處的路側設備高速你是什么情況,進行加速、減速和繞行等。
從車路協同項目的示范成果來看,通過核心操作系統將車載終端的主要任務進行一體化集成是一條可靠的路徑。借助操作系統的基礎作業和軟硬件協同能力,實現車與車、車與網之間的互聯,同時承擔硬件數據融合等車路協同特定需求。
車路協同,實質上把車和路看作一個整體。車路協同側重的是路把感知到的信息傳達給車,至于車是人開的,還是車根據路側設備的提示符而自動駕駛的,以這個分析的邏輯看來,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沒有必然的關系。
就像人的身體各個部位產生的動作和行為,都依靠大腦去感知、指揮和調動一樣。路側設備采集到了所有的車的信息,可以上報到一個統一的中心,由這個中心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并加以應用,這個中心就是云腦。
車路協同和智慧交通為何如此火爆?
業內專家認為,產業落地是實現上述戰略規劃的關鍵。去年9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今年2月由11個部委聯合印發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均對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進行了非常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是國家戰略層面對自動駕駛的推進。
國家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密集出臺了“交通強國”、“智能汽車發展戰略”、“新基建”三項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戰略,自動駕駛走向產業落地已是鐵板釘釘的事,車路協同商業價值不言自明。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汽車產銷國,高速公路里程數也已位居全球第一。將如此龐大的車流與路側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自然可以大幅提升交通效率與交通安全,但這也極大地提高了車端、路側端與通信端各端口間協同部署、協同決策的技術難度。
從最近政府、自動駕駛公司、科技巨頭們在推動車路協同大規模落地普及的情況來看,車路協同背后是交通行業的智能化過程,鏈接這智慧城市、大數據和云服務,是數個市場交匯、融合的大市場,如果將視野放至車路協同產業鏈的全局,可以發現,要做好車路協同和智慧交通,還需要車企、通訊設備廠商、網絡運營商、高精地圖廠商、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廠商甚至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部門等多方合力參與。
這也就是說,車路協同和智慧交通的崛起既受政策和技術驅動,也是市場驅動下的結果,這是交通智能化的過程,在這個龐大的智能交通市場,每個參與者都能憑借自身優勢,各得所需。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