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擁堵
目前,大多數城市已無路可修。靠修路解決堵塞,成本巨大。中國每年的擁堵成本占GDP近2%,約1萬億人民幣。
7月18日,華為宣布聯手深圳警方,打造智慧交通。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幫交警實現業務創新,讓曾經每天7億條“廢棄”的交通數據運轉起來!
二、停車困難
比堵車更忍無可忍的是停車難。華為宣布大面積推行NB-IoT智慧停車,低成本地將每一個停車位接入互聯網。
手機上查看空位,鎖定導航。停入后,自動計時,手機付款。消滅了曾經的盲目找車位、停車價格不透明、現金繳費繁瑣。
沒錯,華為的人工智能技術,也不是用來做機器人搶人類飯碗,更不是搞個下棋的來羞辱人類,而是幫助人類解決社會民生問題!
總而言之,在“亂花漸欲迷人”的浮躁時代,始終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明白社會需要什么,國家需要什么。相比BAT等互聯網企業,華為的智能交通戰略覆蓋了完整的云(華為云)—管(C-V2X/IoT標準和網絡管道搭建)—端(車聯網平臺)。
在端側方面,華為不造車,但強調的是標準與連接,早在2013年華為就推出了車聯網模塊ME909T,每年投入上億元用于車聯網研發,包括奔馳、奧迪、豐田、東風、長安等車企都選擇與華為進行車聯網合作。2016年9月底,奧迪、寶馬、戴姆勒聯合華為等通訊企業成立了5G汽車通信技術聯盟,華為成為其中重要的標準制定者之一。
在管側方面,華為是5G、IoT通訊協議的重要標準制定者,以及LTE-V/5G V2V標準的主要推動者,并且承擔了運營商在中國市場份額最大的高速通信網絡搭建。
在云側方面,華為同樣擁有深厚的技術和產品積累,華為云EI企業智能服務于2017年底推出,智能交通成為其六大行業重點解決方案之一,并且依靠整體技術和解決方案能力獲得了政府部門與行業的認可。
實際上,早在北京西二旗之前,華為在2017年9月就與啟動了“深圳城市交通大腦項目”。
深圳交警選擇了城市車輛密集度最高之一的華為坂田基地,在9個路口做了真實路況測試,結果顯示該區域平均車速提升了15%,城市公交系統延誤率降低了15.2%。
深圳交警與華為聯合打造的“深圳城市交通大腦項目”,在2017年11月舉行的2017世界智慧城市博覽會上,從全球300多個城市中勝出,榮獲2017世界智慧城市博覽會唯一“平安城市大獎”。
從外界來看,包括BAT在內的智能交通戰略都離不開華為的參與,華為的戰略也更加開放與包容,有望成為中國智能交通的“基礎設施”。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