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現在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詞兒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已經被應用在各行各業,其中就包括當下正在“井噴”式發展的智能交通行業。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交通管控、智慧出行兩個方面。
AI助力交通管控,提升管控成效
談及交通管控,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交通擁堵。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調節交通信號燈是這兩年各大互聯網和IT企業開始嘗試緩解擁堵問題的一種策略,并紛紛在一線城市建設試點,最終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通過AI算法對路口運行效率進行實時監測和展示,從而起到優化信號燈配時作用,主要針對兩種現象,一是路口運行失衡,二是出口溢出。
(圖片源于網絡)
當一個交叉口某個方向非常擁堵,而其他方面運行順暢,則稱之為路口失衡。這種情況可以適當增加擁堵方向的信號配時,減少順暢方向的配時來緩解路口的擁堵。對于嚴重失衡的路口,系統會發出報警,提醒交通指揮員關注,并采取下一步措施。出口溢出預警則是監控出口擁堵情況,將溢出可能性大的路口進行排序展示,以便及時實施流量控制和干預,避免路口溢出導致路口癱瘓。
人工智能交通燈系統也是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領域應用的產物,可根據車輛和行人通行數量統計結果重新設置紅綠燈時間、實時識別現場的交通狀況。一般由視頻采集分析存儲 上傳系統、閘機、控制器、顯示屏、語音播報和前端計算機等組成,可實現語音播報、延時關閉、檢測控制、人臉識別和抓拍報警功能。簡單來說,就是用人工智能識別分析車輛、人等運動物體的運動信息,推斷交通狀況進一步調配車輛與行人的放行時間。
事實上,目前在我們的日常出行場景中“人”仍扮演著重要作用:無論是駕車上路、秩序維持,還是安檢判圖、身份查驗或公安緝拿等,都需要人類感官及大腦智慧的協同參與。然而,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人類在出行領域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會逐漸被“AI大腦”所取代。
AI助力智慧出行,讓出行更簡單
除了擁堵,停車難的問題也備受關注,也造成近幾年來智慧停車的呼聲高居不下。因此,人工智能在智慧出行方面也在悄然顛覆。我國大部分駕駛時間要么花費在交通擁堵中,要么是在尋找停車位。
基于人工智能的無感停車,不僅改變傳統停車模式,還徹底革新了交通管理理念。很多城市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緩解停車供需矛盾,光靠新增停車位是不夠的。一是用地資源緊張,二是建設周期過長,而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智慧停車技術手段盤活、提高存量車位的利用率和周轉率,才是實現動態平衡的正確思路。
“先進的傳感技術、定位和地理信息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在交通上的深度應用,計算機存儲、處理等能力的飛速提升,基礎設施、運載工具等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條件。”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斌說,這些改變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交通數據量呈指數級爆發式增長,為基于交通大數據的深度機器學習應用提供了可能,俗稱“交通大腦”,實現交通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是針對交通流、客流、貨流以及客貨運力等的智能管理、組織、調度和控制等系統,最大限度便捷出行,降低物流運輸成本。
三是針對復雜環境下的無人駕駛系統,它將突破人類的感知和反應能力的局限性,大幅提高交通運輸安全水平和運輸效率。
智慧出行憧憬的另外一個目標無疑是無人駕駛,無人駕駛是人工智能和交通結合后的新興產物,也是未來智能交通系統的重要應用,當然當前無人駕駛的發展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包括技術不成熟、事故追責問題、隱私問題、基礎設施問題等等,無人駕駛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無人駕駛汽車將不會只存在于科幻電影和小說里,它必將以席卷之勢,重新定義我們的出行新生活。
結束語
最后,引用李彥宏在百度世界大會的一段話,“AI 思維是用全量實時的數據來感知交通實際情況,城市每一輛車所在具體位置,每一個紅綠燈口有多少輛車,這些車移動的方向等等。通過對這些情況進行全局調整,可以大幅度提升城市交通運營效率。”因為人工智能,世界變了,也因為人工智能,智能交通也變了,人工智能將更深一步強化交通的智慧性,推動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實現新變革;同時也在顛覆智慧出行方式和商業模式,讓我們拭目以待。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