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和汽車工業的發展,小汽車開始在我國城市家庭中普及。給城市交通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壓力,尤其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我國大城市機動車數量迅速膨脹,城市交通環境逐漸惡化,停車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解決好大城市的停車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智能停車行業借助“互聯網+”的時機,進一步彌補與其它行業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差距,將實現一次大的飛躍,也提供了大量創造價值和奇跡的機會。
(圖片源于網絡)
智慧停車云平臺是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打破單個停車場智能系統的信息孤島,實現無處不在的停車導航、車位預定、錯時停車、在線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車服務和管理水平。
紅紅火火是近幾年智慧停車行業的真實寫照。一個產業的興旺,與政策扶持首先關聯。2015年,8月11日,發改委聯合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公安部、銀監會等七部委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
意見從盤活存量和引進增量兩個方面著手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盤活存量方面主要是加強停車綜合治理,鼓勵既有停車資源的開放共享,有效利用;引進增量主要是以停車產業化為導向,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加快推進停車設施建設。意見明確指出:推動停車智能化信息化。
各地加快對城市停車資源狀況摸底調查,建立停車基礎數據庫,實時更新數據,并對外開放共享;促進咪表停車系統、智能停車誘導系統、自動識別車牌系統等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加強不同停車管理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促進停車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支持移動終端互聯網停車應用的開發與推廣,鼓勵出行前進行停車查詢、預訂車位,實現自動計費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因尋找停車泊位誘發的交通需求。要探究智慧停車如此火熱,除了企業的發力和技術日新月異,資本、政府等原因外,社會期待下市場本身的需求刺激也極為關鍵。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小汽車保有量大幅提高,停車設施供給不足問題日益凸顯,擠占非機動車道等公共資源,影響交通通行,制約了城市進一步提升品質和管理服務水平,人們對于智慧停車服務的需求呼聲原來越高,智慧停車就是在市場需求下應運而生。就目前而言,我國停車難具體表現在:
停車泊位缺乏
從停車位供應角度看,大城市的停車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車輛的發展要求,停車設施建設歷史“欠帳”多,停車位與機動車保有量之比嚴重失衡,無論白天用車車位還是夜間基本車位,都遠遠小于停車需求量。停車供給與需求的失衡,是發展中國家特大城市的普遍狀況,也是引發停車難的直接原因。目前,大城市中心區大型的商業、行政辦公、餐飲娛樂、旅游景點等地區以及部分建成年限較早的居住區是停車難問題最嚴重的地區。
隨意停放現象嚴重
由于停車泊位供應的缺乏,造成車輛隨意停放現象嚴重。車輛的隨意占道停放,已經導致城市正常秩序受到干擾,環境質量遭到損害。由于車輛停放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僅是主次干道,凡是可利用的城市空間(包括公共綠地、體育活動場所、居民院落等)都成了停車場。大量支路車輛的隨意占道停放,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在居住小區,占據公共空間停車行為已經造成了“無車人”與“有車人”的利益沖突,涉及到社會公正問題和居住環境問題,停車問題演變成難以短期解決的社會問題。
現有停車設施利用率低
現有停車泊位缺乏,隨意停放現象嚴重,但是停車設施卻存在著利用率低的情況。大城市城區各類停車設施中,單位大院和公建配建的停車設施比例較高,但是公建配建停車設施的泊位使用率卻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許多行政事業單位拒絕外來車輛的停放要求,僅僅面向本單位車輛提供服務,導致大量的停車位得不到充分利用。
(圖片源于網絡)
而智慧停車將無線通信技術、移動終端技術、GPS定位技術、GIS技術等綜合應用于城市停車位的采集、管理、查詢、預訂與導航服務,實現停車位資源的是實時更新、查詢、預訂與導航服務一體化,實現停車位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停車場利潤的最大化和車主停車服務的最優化。
從智慧停車的概念和停車難現狀中不難發現,停車要智慧,有幾大體現:
車位引導
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向車主提供停車場的車位占用狀況、內部行駛路線等信息,智能引導車主向空位停車,以優化、便捷的方式應道駕駛員找到車位。這能減少車主為尋找車主而耗費時間,改善由尋車位早餐的車流擁堵,讓車主享受到更好的體驗。同時,對提高停車設施使用率、優化停車場經營管理以及促進商業區的經濟活動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停車場管理
智慧停車的停車場管理方面有不少安防企業近幾年紛紛介入,作為完善智慧社區整體解決方案的構成部分。要實現停車的智能化,需要停車場的管理能對管理區域的信息集中匯總、綜合處理、智能反應的功能,管理者通過這套管理系統能全民掌控停車場各項信息指標,實現綜合發布、統一調度、自動備份、報警提示。
反向尋車功能
在如今的大型商業區和購物中心的停車場內,由于停車空間大、標志物類似、方向難以辨別等原因,車主容易在停車場內迷失方向,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尋找車輛。智慧停車需要考慮到這一點,使車主用停車卡在定位查詢機上刷卡,查詢機顯示出車主當前所在位置和自身車輛停放位置。
車牌識別不停車收費技術和自助繳費技術
車牌識別不停車收費技術是通過停車場出入口安裝的車牌識別專用攝像機,準確采集進出車輛的車牌號碼,記錄車輛的進出場時間、車輛進出口、車牌號碼、車輛照片等信息,作為收費依據,保障車輛方便、快捷、不停車通行。自助繳費技術是通過在自助繳費終端上輸入車牌號碼或掃描條碼票,調出進場記錄,顯示進場時間、車輛入場的圖片、車牌號碼、應交車費等,客戶刷信用卡或手機支付方式付費后,終端打印小票,付費成功;當車輛離場時,系統根據車牌號碼自動放行,以避免車輛在停車場出口排隊交費,從而讓用戶快速離場。
傳感技術
先進的智能停車管理控制系統離不開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包括車位檢測技術和車流量檢測技術。車位檢測技術包括自適應磁電檢測、超聲波檢測、圖像識別車位檢測技術,自適應磁電檢測技術主要應用于地面停車場的車位檢測,超聲波檢測、圖像識別車位檢測技術主要應用于地下停車場的車位檢測,圖像識別車位檢測技術中獲得的車牌號碼和車輛照片可用于反向尋車系統。車流量檢測技術包括超聲陣列、紅外陣列、地磁陣列等,超聲陣列和紅外陣列主要用于室內停車場進行車流量檢測,而地磁陣列主要用于室外停車場的進出口流量檢測,其檢測精度大大優于地感線圈,同時施工簡單,不破壞地面。
這些基本的智慧功能,在云技術和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了新的屬性。這些屬性,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智慧停車的未來發展趨勢。
(圖片源于網絡)
首先智慧停車要實現聯網共享數據,打破信息孤島,建設智慧停車物聯網平臺,實現停車誘導、車位預定、電子自助付費、快速出入等功能。這是智慧停車與云技術和互聯網+結合最為密切的體現,依托智慧停車云平臺來打破單個停車場智能系統的信息孤島,實現無處不在的停車導航、車位預定、錯時停車、在線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車服務和管理水平。該平臺由門戶網站(手機客戶端、車載GPS導航也可以訪問)和停車場在線管理信息系統、交互設備等三大部分組成。
基于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平臺技術,通過在停車場安裝的在線管理信息系統,把底層管理系統的數據庫上移到云平臺的中心管理系統,底層的實時數據包括空車位、收費記錄、卡授權、電子交易授權等都存貯在云平臺中心,平臺處理后再把動態車位、停車指數等誘導數據發布到城市停車誘導屏、停車網站、交通廣播、電視臺等,實現全方位的停車誘導和車位預定。從停車O2O在最近三年的集中火爆不難發現智慧停車和云技術、互聯網+結合,能爆發多大的市場能量。
其次是智慧停車全視頻趨勢,隨著安防技術的發展,國內停車場的發展方向將趨于全視頻智能停車場的方向邁進。管理、服務一體化的智能停”模式逐漸得到更多消費者青睞。
未來的全視頻智能停車場將作為一個停車問題的綜合解決方案,在集成停車場系統資源方面有著卓越的優勢,實現從車輛快速進場、快速停車,再到車主返回車場時快速找車、快速繳費等一系列完整的、全自動化的功能。從而有效解決包括商場、機場等公共場所在內的停車場由于車流量大造成的停車慢、繳費慢、停車難、找車難等社會問題,將停車場的資源最優化。
再次是智慧停車定制化趨勢,根據停車場的服務對象不同,可將停車場分為公共停車場、配建停車場和專用停車場。不同應用領域的停車場對系統軟、硬件要求也有所差異。此外,針對特殊場所,如政府機關大院、企業廠區,車輛出入管理就要求同車輛的日常調度管理系統相關聯;軍隊、安全、航天各涉密單位則要求對特種車輛有著更高的安全管理和突發事件響應機制。
最后是智慧停車人性化趨勢,在停車場智能管理系統設計上,工程開發人員更多居于便捷性和車輛人員安全的考量。人機的交互及互動性增強。例如在讀卡器上實現手機短信聯動、手機一卡通;基于聯營的平臺性產品型產品或商業模式將出現。例如,消費折扣管理、VIP積分管理等;多媒體信息發布和顯示。
每年兩會,交通問題必定會成為廣泛討論的話題焦點,今年同樣如此。比如上海的兩會代表提案就是重點關注解決停車難問題,提案建議采取措施盤活存量泊位資源:
● 啟動供給側改革,鼓勵行業內的兼并收購,培育專業化、規模化停車管理企業,發展連鎖經營;
● 將“互聯網 ”與傳統停車行業融合,通過對停車設施的智慧改造,建立上海市公共停車信息平臺,圍繞平臺開展錯峰停車及車位共享服務,有效地解決信息割裂、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泊位資源利用效率,這些都是智慧停車的放放面面。由此可見,這個密切關乎民生的產業,任重而道遠。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