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于網絡)
但這些信息系統一般都是獨立、零散的,只面向本園區的用戶,對于本集團其他機構和園區的車輛無法提供信息化管理和服務,而更多的園區還沒有建立信息化系統。因此,對于一個集團企業來說,有必要搭建一個車聯網平臺,以E-Tag為介質,將集團內部所有車輛的信息統一集中,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整個集團車輛出入管控效率、停車資源利用率、車輛使用效率及車輛防盜保護能力。
此外,大部分集團企業也會有一些內部酒店、休閑度假區以及諸如超市、飯堂之類的消費場所,員工在這些場所的出入或消費往往需要和個人信息綁定,CPU卡顯然是最優選的信息綁定介質,而且在一些集團企業內部已經得到應用。借助CPU卡識別個人信息不僅可以和E-Tag識別車輛信息相結合,為車輛管理提供多重安全保障,也可以將CPU卡在集團內部各場所的出入門禁和消費等其他應用看作是車聯網平臺的拓展。
由上述內容可以看出,車聯網平臺的搭建,應該是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完善網絡搭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最終通過各種應用提高對車輛的管理效率和對人員的服務質量,因而應該按照以下的需求進行建設:
● 以提升管理效率與服務質量為出發點
平臺要能提高公務車、員工車、來訪車的使用管理、防盜管理和停車管理效率,提高對相關人員的服務質量,最好能采用“E-Tag + CPU卡”的技術路線,將車輛管理和員工一卡通相結合。
● 整合現有資源,完善聯網建設
平臺建設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整合集團內部已有的信息化系統,比如車輛出入門禁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員工進出辦公場所的門禁系統、呼叫系統等。同時,還應針對集團信息化系統建設的空白,為信息化建設暫不完善的機構增建新的智能系統,完善聯網建設。
● 形成信息網絡,實現資源共享
在整合資源與完善網絡的基礎上,將人、車、路作為管理和服務的信息節點,形成三者互聯互通的信息及控制網絡,最終形成一個以員工CPU卡為基礎的龐大信息網絡,將分散在集團內部的車輛資源、員工信息、出入口信息、停車資源、公務計劃、出行安排、訪客接待等各種信息集中起來,實現信息資源充分共享。
● 搭建一個平臺,擴展多個應用
在實現對車聯網平臺中所有信息節點的實時、動態感知,實現網絡式管理、提供平臺式服務的基礎上,可以借助城市一卡通“應用領域廣、客服體系完善”的優勢,將車聯網平臺與城市一卡通的應用平臺相結合,擴展應用到公交、地鐵、停車、小額消費等城市消費領域。
● 邏輯架構
(面向集團企業的車聯網平臺邏輯架構)
面向集團企業的車聯網平臺從邏輯架構上分為三層:底層——感知層,中層——網絡層、上層——應用層。
感知層是平臺獲取、識別節點信息的來源,由路側天線、車載標簽、攝像頭、各種終端和人、車、卡組成。如果將車聯網平臺比作“人”,感知層就相當于人的“末梢神經”,其主要功能是感知、識別物體和采集信息。
網絡層由私有網絡、互聯網、有線網絡、無線網絡和云計算平臺組成,相當于人的“中樞神經”和“大腦”,專門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將“信息”轉化為“知識”。
應用層結合集團企業的實際需求,實現平臺的智能應用,相當于人的軀體和四肢,將“大腦”得到的“知識”通過行為反饋出來。
● 物理架構
(面向集團企業的車聯網平臺物理架構)
面向集團企業的車輛網平臺物理架構有三層,包括一個集團總部的平臺管理中心、若干應用分平臺和外場設備。
集團總部的管理中心,是整個平臺的應用核心。它不僅承擔了整個平臺的數據匯集、存儲及備份的職責,也負責將匯集的數據進行整合、處理,應用于不同的功能。此外,管理中心還須提供與集團內部其他信息化系統、城市一卡通應用系統、銀行系統等外部智能系統的接口。
應用分平臺按照不同機構或者以園區為單位,設有各自的服務器和工作站,將所轄范圍內的園區出入口、停車場出入口等處的外場設備采集的信息匯集、分析和處理,一方面向外場設備發出行動指令,一方面向集團總部的管理中心發送數據。
外場設備指布設在園區出入口、停車場出入口、關鍵道路的路側、大樓出入口等地方的設備以及安裝在車輛上的電子標簽和員工持有的CPU卡。
● 應用架構
1、平臺的基礎應用
基礎應用包括所有外場設備信息節點的靜態信息的管理,以及基于人車雙重身份識別的智能停車、車輛安全、公務車監管、智能接待等基本應用。
(1)基礎信息管理:管理的信息包括車輛信息、員工信息、員工卡信息、集團直屬機構和下屬公司的信息、集團內部停車場信息、集團內部消費場所信息、與員工卡合作的商家信息等等,這些信息是平臺其他應用的數據基礎。
(圖片源于網絡)
(2)智能停車:系統將各園區的所有停車位劃分為不同區域,按照園區內部公務車、園區內部員工車、來訪的集團內部公務車、來訪的集團內部員工車、來訪社會車輛劃分車輛性質。系統為不同性質車輛分配不同的停車區域,并將車輛與其所屬部門的信息進行綁定。當車輛經過門禁進入園區時,系統進行人車雙重身份識別——通過E-Tag和CPU卡——獲取車輛性質和員工所在部門,向車主提示為其分配的停車區域,并通過布設在出入口和路側的VMS,發布不同停車區域的實時停車信息、指引線路信息和停車區域分類。系統也能夠在臨時事件發生或者停車資源緊缺時,根據臨時安排及時調整停車區域的綁定信息,避免車主因盲目尋找停車位而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和車輛擁堵。此外,系統也可以和停車場的監控系統相結合,加強分類停車管理,提高停車資源使用率。
( 集團某園區的智能停車分類示意圖)
(3)車輛安全管理:集團內部車輛采用“E-Tag + CPU卡”互鎖機制,實現車輛的身份唯一性,提高車輛的安防級別。車主根據實際需要,可以在車輛閑置時通過手機、短信或網絡等方式,在系統中對車輛進行遠程鎖定。被鎖定車輛在未解鎖狀態下出入園區,系統能自動識別并攔截車輛,通過報警器、語音向保衛部門報警,同時以電話、短信或其他方式通知車主。
(4)公務車監管:公務車及司機由指定權限的管理人員通過系統為其分派任務,系統在沒有接收到特許指令的情況下,不允許公務車出入園區。在正常工作日工作時間內,公務車在沒有出車任務的情況下駛離園區,將會被系統識別、攔截并自動報警;在非工作日內,向公務車分派的出車任務將被記錄在系統內,沒有出車任務時出入園區同樣會被系統攔截和報警。公務車在預計的出車任務完成時間內沒有回到指定園區或指定停車區域,系統將通過短信方式向該車的管理人員發送自動提示信息。
(5)智能接待:用于集團內部或外部人員交流、參觀、考察的來訪接待。系統接收到錄入的接待事件之后,根據事件安排從接待預案庫選擇預案,并分派任務,向相關接待人員發布接待事件安排。接待車輛在出入園區或者經過關鍵道路節點時,系統可通過E-Tag識別車輛,通過短信向相關人員提示接待車輛的到達信息,通過VMS發布歡迎詞,也可以通過自動語音播報歡迎來訪人員。
● 平臺拓展應用
(1)與員工一卡通結合:系統可以和園區及辦公樓門禁系統、員工上下班考勤系統、集團內消費一卡通系統等等結合,借助員工CPU卡識別個人信息。例如與指紋門禁系統結合,門禁出入控制以指紋系統為主,刷卡系統備用;對園區內部員工出入門禁以指紋識別,而集團內部其他相關人員可以采用刷卡的方式,在得到后臺管理系統確認的情況下,進入管控區,觸發刷卡系統的時間、門禁位置、人員身份等相關數據上傳至后臺管理中心以備監控和查詢調用。系統也可以和集團消費一卡通系統結合,員工卡可以用于集團內部所有園區的所有消費場所,如飯堂、超市、休閑區、酒店、附屬消費機構。
(2)與城市一卡通結合:員工卡可以以城市一卡通為基礎,應用于所有城市一卡通可以應用的消費領域,比如公交、地鐵、公共停車收費以及超市、報刊亭等小額消費,也可以根據集團內因公集中消費的實際需求,以及員工相類似的消費習慣,主動拓展集團外部的應用,例如在車輛加油、車輛養護、車輛保險以及員工福利發放等方面與各種商家合作。
● 經濟效益
車聯網平臺的搭建,使集團企業在車輛出入管控、停車管理、公務車使用管理和車輛安全防盜方面提高管理效率,節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 企業文化建設
平臺的搭建利于集團企業文化建設,強化集團形象,發揮集團對外引力和對內凝聚力。車輛安全管理、公務車監管、智能接待等應用,能增強員工使命感。出入門禁、消費、考勤、員工福利發放等集團內應用和公交、地鐵、停車、小額消費等城市應用的“一卡通”,能得到員工的廣泛認同,增強員工凝聚力、歸屬感。
● 網絡效益
平臺將集團內所有車輛的信息集中,形成一個“虛擬社區”,將車輛或車主納入其中。由于“虛擬社區”將大量車主用戶團結起來,對外形成一個整體,因此能夠產生網絡效應,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圍傳播,對外界的整體敏感性提高。針對車輛的管理和針對車主的各項服務,由于用戶群體龐大,整體敏感性較高,一方面服務質量因受到重視能夠提高,另一方面用戶均攤成本也會降低。對于車主來說,集團內部“虛擬社區”形成的網絡效益對外擴散,使其在車輛保險、養護、加油等服務中能夠受到VIP待遇。
本文介紹的面向集團企業的車聯網平臺,依托RFID電子標簽和CPU卡,整合已有系統,完善形成控制車輛的信息網絡,在實現車輛和人員信息在集團內部充分共享的情況下,不僅能夠應用于智能停車、車輛安全管理、公務車監管、智能接待等集團內部生產生活,也能應用于員工在集團內部 “一卡通”。此外,如果CPU卡是以城市一卡通為基礎,也能擴展應用于公交、地鐵、停車、小額消費等城市應用領域。
本文介紹的平臺不僅是面向集團企業的,它同樣適用于城市政府機關的多個部門、高校聯盟(或者大學城)的多個校園、開發區的多個科技園區、同一地產商的多個物業小區等等。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