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怎樣控制交通信號燈的?相比傳統方式它能讓馬路更暢通嗎?11月29日,記者來到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探訪“AI信號燈”的秘密。
文暉路上的這個中心
調控近2000個路口
文暉路上的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大樓里,民警于力敏正和同事們在探討早高峰市區道路的紅綠燈配時方案。在這個一百多平方米的房間里,布滿了幾十臺電腦和各種控制臺。正中間的大屏顯示器上,不斷刷新著當前市區實時路況。哪里堵車,哪里有事故,系統會自動提示報警。
這里是杭州城市數據大腦交通信號配時中心,今年4月成立,它負責著杭州市區近2000個有交通信號燈的路口調控和優化工作。
于力敏帶著記者來到大屏幕前,左側的“警情處置”一欄中突然亮出報警提示:同協路德勝路口北向南方向有堵情。
“城市大腦對路口和匝道通行效率每兩分鐘檢測一次,我們通過道路歷史平均車流量,對各個路段設置了一個閾值,當道路車流量超過閾值時會自動報警。”于力敏隨即打開視頻監控畫面。
監控畫面中,同協路北向南方向的直行車流在不斷增加。“工作人員可以根據道路實際情況進行人工干預調整紅綠燈時長,在調整后城市大腦將不斷評估效果,如果堵情沒有緩解,它還會持續報警。”
目前,整個配時團隊對城市大腦日均2000起以上的報警實時監測,及時有效調整信號配時方案,實現報警消紅變綠,改變以往通過人工發現問題的被動、遲緩局面。
AI信號燈掌管59個高架匝道
它還有自主學習的本領
在此基礎上,杭州交警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試點建成了人工智能信號燈(AI紅綠燈)。
于力敏帶著記者來到屋內一角,電腦屏幕前顯示著杭城幾條主要高架快速路的通行狀況。“今年9月,我們率先在高架道路上試行AI信號燈,目前已在59個高架匝道應用。”工作人員點開上塘高架文暉路口的上匝道畫面。
此時早高峰剛過,此處匝道上的兩條車道內,等待上高架的車輛正在有序通行。系統顯示,此時文暉路上匝道的配時方案為:兩條車道各有17秒的綠燈通行時間,按照先后順序放行車輛,再是統一紅燈等待10秒,構成一個循環。“當遇到早晚高峰時,AI信號燈會根據匝道及高架整體車流量,自動形成一個紅綠燈時長分配方案并自動控制。比如早上8點多,為了緩解文暉路和上塘路地面通行壓力,這個匝道就自動變成兩個車道各17秒綠燈交替放行。”
更高級的是,AI信號燈還具備“自主學習”的本領。
“它能通過2分鐘、4分鐘、6分鐘的不斷學習、反饋及自我評價,自動找出主線和匝道最均衡、最適合的時間及流量配比方案。如果人工干預的方案效果比人工智能推薦方案好,AI也會記錄這種‘經驗’,下次遇到問題時優先采用。”
杭州地面主要道路
已布局AI信號燈基礎設施
交通配時應用人工智能后,道路更通暢了嗎?
經前后對比評估,配時中心啟用后,在城市大腦的輔助下,環城北路莫干山路口通行速度提升7%,環城北路中山路口速度提升8%,丁橋區塊(丁蘭路、臨丁路)平均行程時間縮短3.5分鐘,余杭西湖交界處的文一西路高峰延誤降低5%。夜間主干道均速提升11%。
而更為智能的AI信號燈,則為杭城幾條主要高架道路帶來便捷通行。于警官介紹,目前杭州高架主線流速基本維持在50公里/小時左右,通行能力穩步提升。
既然AI信號燈效果很好,能否擴大應用范圍,普及到地面道路呢?
杭州交警部門表示,AI信號燈目前還在試點階段,地面道路場景比高架匝道要復雜得多,AI信號燈還需要不斷學習完善。
但交通領域融合人工智能已是大趨勢,“目前交警部門已經在地面主要道路布局AI信號燈基礎設施,等將來條件成熟后,地面道路紅綠燈或許也能實現人工智能自動控制。”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