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可以解決擁堵問題嗎?我的觀點是近期解決不了交通擁堵的難題。
當前,共享汽車概念的提出,解決的是部分停車用地的問題。而自動駕駛作為私人小汽車,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并不會減少交通量。特別是兩類駕駛汽車混合,可能會使交通更加混亂。
(圖片源于網絡)
從地鐵和公交的自動駕駛發展情況來看,它解決的是司機駕駛工作強度和安全的問題,并沒有解決供給能力問題。
而高速公路的自動駕駛卡車隊列改變的是運輸效率,同時降低勞動強度和安全。因此,現在還不清楚自動駕駛汽車是否能改善交通擁堵。只有在理想情況下——如果一個區域都是自動駕駛汽車,改變交通秩序和形態的預期才可見。
不久前,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是由世界經濟論壇、波士頓咨詢公司和波士頓市聯合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成果對自動駕駛和未來的城市化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研究顯示,現在和未來如果自動駕駛、共享汽車都應用以后,城市的公共交通會下降,私人交通會增加。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結果——在城市中心區,自動駕駛將增加擁堵。
所以問題來了,最近比較熱鬧的自動駕駛研究,研究的重點是什么?這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對于面向未來的研究要寬一些,要深入一些。
(圖片源于網絡)
此外還要特別注意,近年來的自動駕駛熱,是技術與資本聯合推動的,提醒大家不要忘記了資本這條線。充足的資金主要來自投資機構、股市和投資人,我們既要看到資本的力量,也要看到資本的風險。
有一篇報告曾專門提到自動駕駛的投資問題:2016年年底至今,無論是初創投資還是交易的累計價值,一下子增加了60倍,初創投資躍升到了幾億美元,而交易的價值已經躍升到了60億美元,這都是資本投資,不是產業開發的動力。
如果按照經濟危機周期曲線來判斷的話,下一個投資下降周期最多就是3~5年。當資本撤出的時候,未來三五年內自動駕駛行業能不能形成商品乘用車?據咨詢機構Gartner評估,自動駕駛在2017年被定位在還有十年以上才能進入商品的應用期。
這就有點麻煩,因為Gartner已經預測對過很多產業。假設未來3~5年資本會撤出,我們就要警惕,風投能不能支持長達10年甚至15年的開發和產業化?這個問題,值得自動駕駛從業者們思考。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