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車聯網生態圈到底如何定義?車聯網目前的境遇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呢?
2018年5月11日,第十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京舉辦,在“車聯網生態圈的競爭力”議題當中,北汽股份副總裁劉宇先生、聯通智網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辛克鐸先生、高德汽車事業部總裁韋東先生、斑馬技術委員會主席兼首席科學家施雪松先生等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你好,斑馬!”或許大家已經再熟悉不過了,對于車聯網斑馬技術委員會主席兼首席科學家施雪松先生或許更有話語權。
▲車聯網斑馬技術委員會主席兼首席科學家施雪松先生
提及車聯網生態圈,施雪松表示:“車聯網生態圈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無論是出行還是車本身是需要很多服務的,既然需要很多服務一定就是生態,因此將來也是現在需要我們去建立的就是這樣一個生態圈。”
而對于車聯網目前所面臨的痛點,在他看來,“兩年前可能痛點很多,但是今天這個時間窗口已經到了,基本的形態應該是已經形成了。”
對于目前的焦慮,施雪松坦言,“時間是目前最大的焦慮,如何在快速的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供一個構建生態圈的框架和能力,當提供這樣一個能力之后,如何有更多的服務提供商、應用提供商把他加入進來,那才是真正的生態圈。”
韋東:車聯網生態圈是要回歸用戶服務
眾所周知,高德地圖車機版3.0目前已經與上汽、吉利、長安等多家汽車企業展開合作。對于車聯網生態圈,高德汽車事業部總裁韋東先生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韋東坦言:“現在車聯網的生態圈是有,但是生態還比較脆弱,其實可以對比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如果也是一個所謂的生態圈的話,移動互聯網就是一個生態圈,跟車聯網比起來差很遠。”
提及車聯網未來的發展,韋東表示:“任何一個行業同類型的這種形態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可借鑒性的,隨著后續的發展,條件逐步逐步成熟之后,經過充分的競爭,其實這個生態才逐步逐步的成熟起來,就跟我們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態是一樣的,所以也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問題。”
而對于高德在車聯網生態圈中應該怎么做,韋東認為,“把車聯網的一些服務可能某種程度上分成兩塊,一塊是屬于面向用戶的服務類型的,另外一塊可能是面向車,就是以B為主的所謂技術類的服務,比如今天的自動駕駛、定位各方面的一些技術方面,都是朝這個方面去思考的。”
▲高德汽車事業部總裁韋東
在韋東看來,“無論如何,都要回歸一個原則,是在做為用戶服務的,解決用戶服務產品的真實需求,并且隨著他們時間不斷的演進變化他的需求在發生變化,這樣的話你通過創新技術的能力,把你的產品和服務做得越來越好。
而高德其實很簡單,現在非常專注于把導航和出行服務做得非常專業、非常好,但是相信生態圈里面,如果大家都在自己的領域里面朝著非常專業的方向發展,最后生態真實的場景是什么,一定是他們自身互相去影響、互相去健康的成長,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圈。”
辛克鐸:
生態和生態圈是兩回事,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是兩回事
▲聯通智網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辛克鐸
對于車聯網生態圈,聯通智網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辛克鐸先生認為,“生態和生態圈是兩回事,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是兩回事,習慣說車聯網,現在比較多的是智能網聯,智能網聯包括車聯網、包括自動駕駛、也包括交通一系列的問題。而生態和生態圈不一樣,生態我們可以講整個與車有關的,但生態圈應該是有大圈、有小圈,甚至圈中有圈。”
在他看來,“車聯網生態圈是存在的。首先,這個圈這些年走過來,大家為此后的5年、10年、20年努力做準備的這個圈。同時,很多圈第是需要,現在車主需要、廠商需要,大家形成一個圈,給車廠服務區。”
▲北汽股份副總裁劉宇先生
作為主機廠的人,北汽股份副總裁劉宇先生對于車聯網生態圈的開放也有著自己大看法,“要不然擋著別人的路,要不然我們自己把門打開,我變成其中一部分,我更希望傾聽的是好的,你要什么我都給你,只要你能帶來我們共同的利益。而汽車廠現在比拼的就是把門打開的速度,誰開的越多誰將來汽車廠就有可能繼續活下去。”
對于車聯網目前的痛點,劉宇表示,“第一個痛點,移動互聯網把時間壓縮的更短,現在的智能手機一年半換一代,軟件系統不用說了;第二個痛點,是消費者被培養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很難。”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