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到2017年,人臉識別技術經歷了從快速落地到多領域應用的井噴式發展,交通、安防、金融、消費等各大領域紛紛開始試水,這些創新應用不僅刷新了人們的眼界,還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便捷和新鮮的體驗感。
現在iPhone X 可以刷臉解鎖,坐車、支付能刷臉,走在路上也離不開刷臉。人臉識別技術也同樣被肯德基、繽果盒子等商店采用,而人臉識別應用更早已被許多政府單位及銀行機構大幅采用,近期在新聞上屢屢看到在考試中引入“人臉+指紋識別”技術來驗證考生身份,還有警察使用人臉識別警務眼鏡識別出逃犯或是冒用他人身分證件,重慶機場可刷臉登機等等新聞,人臉識別相關新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超出我們的想象。
新聞
熱點
4月23日,深圳交警在全國率先試點“刷臉”執法,經過一周的宣傳期,5月1日正式啟用“刷臉”執法。記者從深圳交警獲悉,5月1日共抓拍特殊行業人員闖紅燈58宗、非機動車進入機動車道行駛67宗。
▲經后臺比對,該小哥為特殊行業庫里的京東配送員何某某
5月1日9時20分,一名身穿紅衣的快遞小哥在國花路桂花路路口北方向騎著標有“京東”字樣的電動車闖紅燈行駛,被路口的刷臉電子警察設備抓拍。通過后臺秒級人臉比對,該小哥為特殊行業庫里的京東配送員何某某。
依照《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橫過機動車道未按通信號指示通行的,處一百元罰款。目前深圳交警已將違法信息通過短信方式發送給何某某。同時,也標志著深圳首宗“刷臉”違法產生。
何某某表示,其當時駕駛電動自行車前往福田區天澤花園送一個網購的小冰箱,然而送過去后發現業主不在家,遂返回快遞網點。在行駛到國花路桂花路路口時,看到馬路兩邊都沒車,在僥幸心理的促使下駕駛電動自行車闖了紅燈。
記者了解到,何某某所在的快遞公司已經知道其交通違法情況,公司將對其進行內部處罰。
據悉,5月1日共抓拍特殊行業人員闖紅燈58宗、非機動車進入機動車道行駛67宗。同時,在上一周過渡期,刷臉電子警察共比對闖紅燈368宗,機動車道行駛504宗。
(圖片來源于網絡)
“Facebook因面部識別技術侵犯用戶隱私遭起訴”“逃犯聽張學友演唱會被人臉識別認出落網”“各地陸續啟用人臉識別治理‘中國式過馬路’”這三類文章讓人臉識別技術“賺足”了眼球。近兩年人臉識別技術飛速發展,從公司打卡到治理交通,在人臉識別技術應用遍地開花的同時我們得思考,這項技術的發展對我們來說到底是“喜”是“憂”?
1隱私安全:懸在頭上的一把劍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升級,以及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和普及,人們在暢享便利的同時,對其安全隱患及倫理困境也深表擔憂。如文章開頭中說道,Facebook因面部識別技術侵犯用戶隱私遭起訴,各地陸續啟用人臉識別治理“中國式過馬路”在被點贊的同時,也收到惡評無數,因為闖紅燈者的隱私會被曝光。
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確實有“芝麻開門”的便捷效應,但智能硬件、攝像頭隨時隨地采集我們的個人影像資料,而這么長時間大規模地積累用戶數據,必然涉及個人數據與隱私保護的問題,潛藏著安全隱患。
在這個信息即是價值的時代,個人隱私信息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在“刷臉”過程中,用戶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甚至包括用戶性格在內的大量信息,都會被采集并儲存。而所采集到的個人隱私信息,必然成為不法之徒眼中的“肥肉”。一旦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那么用戶就無異于處在“裸奔”狀態,其安全必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51億元左右,如此肥美的“肉”,早已被“群狼”盯上,如何防止隱私泄露已經成為懸在各家企業頭上的一把劍,除了企業不斷完善漏洞之外,目前人臉識別技術還沒有一個行業標準,制定并完善行業標準已經迫在眉睫。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的人臉識別產業的需求旺盛,需求推動導致企業敢于投入資金。目前,該技術已具備大規模商用的條件,未來還將高速增長。
2人臉識別應用如雨后春筍,資本市場亦欣欣向榮
在中國,人臉識別技術也同樣被淘咖啡、繽果盒子等無人商店采用,而人臉識別應用更早已被許多政府單位及銀行機構大幅采用,近期甚至在中國新聞上屢屢看到許多如江蘇省南京市在高等教育考試中引入「人臉&指紋識別」技術來驗證考生身分,還有河南省鄭州鐵路警察使用人臉識別警務眼鏡識別出逃犯或是冒用他人身分證件的民眾等新聞,眾多人臉識別相關新應用應運而生。
隨著人臉識別的普及,除了硬件廠商外,中國資本市場更將此領域的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中科視拓、格林深瞳、漢王智遠等人臉識別方案公司視為金雞母而爭先投資。
3人臉識別廠商亦愈趨完整,關鍵核心芯片的國產化
在廣大的人臉識別市場培育下,中國芯片廠商瑞芯微也于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辦的MWC 2018展會上展出自家相關方案-DEEPEYE120。
搭載RK3288+RK1608的DEEPEYE120可支援傳統攝影鏡頭、Wi-Fi連接、H.264 & H.265編碼,且每秒可同步抓取50張人臉,將廣泛應用于監控、門禁、閘機、機器人等產品。
其RK1608除能與前代RK1108一樣以DSP角色獨立支持以上應用外,MWC 2018展會上更展出搭載RK1608芯片的智能型手機,RK1608影像處理芯片與手機平臺結合后,將有效提升手機的影像處理速度和拍照效果,并達到降低功耗益處,瑞芯微為中國人臉識別核心技術再下一城。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事實上,除了同行之間的你追我趕,人臉識別公司還面臨來自上游硬件公司的競爭,比如海康威視、大華等。
資料顯示,海康威視目前已經有2000多萬臺攝像應用裝置在全球應用,銷售額位居攝像頭領域第一。同時,海康威視也在人工智能領域積極布局。早在2006年,海康威視就開始布局智能技術的研發,其于 2017年正式發布了“IOT-基于神經網絡的認知計算系統--海康AI Cloud框架”。
上游硬件廠商布局AI安防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攝像頭領域的產業鏈很長,而傳統的硬件廠商已經深耕多年,一般新興的人臉識別算法公司很難把產品的性價比降低到與海康威視等傳統硬件廠商一樣的水平。
一位行業從業者坦言,“一些硬件公司通過買人臉識別公司的算法技術,然后整合到硬件中,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這讓他們壓力很大。”
安防領域競爭的激烈促使人臉識別公司轉而尋求新的機會。此前,融到4.1億美元的商湯宣布將把一部分融到的錢用于研發無人駕駛,云從科技宣布將進軍教育、醫療、智慧社區等領域。
總之,除了金融、安防之外,互聯網、汽車、零售、醫療、教育等諸多領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臉識別,遍地開花是大勢所趨。 (部分內容來源于中國安防展覽網)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