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稱之為“造車新勢力”的企業們,將接受市場最終的考驗,這個過程也將成為中國汽車行業大碰撞真正開始的一年。這將是一個檢驗真偽的關口,同時也將是死亡和新生的開端。當造車新勢力從PPT中走出,他們如何在市場的槍林彈雨中生存?
圖片來源于網絡
自特斯拉名聲大噪之后,電動化、智能化正在成為造車領域新進入者擎起的大旗。“如果不是電動化、智能化,作為造車新勢力并沒什么優勢。”車和家CEO李想將智能汽車作為自己的第三次創業,在他看來,從長遠來看,發動機技術并無太大差異可言,只有智能化才能跑出優勢,將對手甩在后面。
不僅僅是車和家,幾乎所有的新造車企業,都將“智能化、網聯化”作為最關鍵的賣點。這也幾乎成為所有造車新勢力淘金者們內心最為篤定的創業故事基調。但什么是真正的汽車智能化?現在的智能化走了多遠?傳統的汽車制造商在智能化上就輸給了新造車勢力嗎?與PPT上描述的遠景相比,消費者能感受到多少變化?
4月17日,寶馬宣布其自動駕駛研發中心啟用,其1800人的豪華團隊,可謂令人震驚。寶馬目前已經在L3/L4上進行量產研發。而在國內,廣汽新能源宣布要在2019年實現L4級自動駕駛。“新造車企業太小看傳統的汽車制造商了,他們的實力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一位業內人士稱。在與這些已經把市場分割完畢的傳統車企搶奪市場的時候,這些新的造車企業真的能依靠智能和互聯取得突破嗎?這看起來,似乎并不樂觀。
按照NHTSA 對于汽車智能化演進的分類,汽車智能化演進分為5 個階段。自L0-L4,自行車記錄儀和僅僅涉及報警和預警功能的自動輔助駕駛功能,到完全自動化。
近期,奧迪在德國上市了一款配置L3自動駕駛技術的A8旗艦車型,但在剛剛導入國內的A8L卻沒有該配置。這也從某種層面上,佐證了實際應用中的復雜。
無人駕駛汽車,仍是相對遙遠的智能化案例這也是造車新勢力們在2018年集中推出首款車型時,必須首重落筆的事。目前,造車新勢力們的智能功能,主要圍繞了車內娛樂內容選擇、控制汽車空調車窗、以及導航和信息共享上。效果如何,還需要造車新勢力們的新車,真正跑起來,才能分辨。
從造車新勢力們推出的智能技術來看,車窗智能交互、旋轉式智能觸控大屏、人到車和服務的數據綁定、用戶身份ID確認等,是現在被他們稱之為“傳統汽車”上也比較常見的配置。實際上,傳統汽車的很多智能互聯功能也足以讓人稱道,甚至目前來說是超越造車新勢力們。
“從傳統車的旗艦車來看,他們的科技非常的先進,這在幾年內就會普及到更低層次的汽車上。”一位業界人士稱。而在一些人看來,新勢力們提供的功能,似乎并不中用,比如,宣稱能記錄用戶駕駛習慣數據的功能,而像追蹤用戶眼球監測疲勞,并進行提醒,也是屬于傳統車已經具備的功能。“一些流于概念化的智能,很可能只是簡單的堆砌與拼湊。”該人士表示。
把智能化當成最大賣點,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意味著造車新勢力既處于風口之上。但同時,他們也會處于壓力的旋渦當中。跳出“新造車勢力”這個圈子,放眼更廣闊的市場,傳統汽車廠商們才是智能化之路上,他們不得不面對的更強勁的對手。
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稱,造車新勢力的窗口期僅有兩至三年的時間。“一旦等他們回過神來推出產品,新造車公司就將面臨嚴重的競爭壓力,”因此搶在傳統車廠的智能電動車大規模面世之前取得一定的成績站穩腳跟對新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沈暉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近日,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第二期“汽車場景智能化指數”排行榜顯示,場景智能化指數平均值正在逐年上升。其中奔馳、沃爾沃、寶馬、奧迪等高端品牌在智能化的進步上,較其它品牌進步明顯,已經拉開了差距。但即便是處于自主品牌陣營,其借勢智能力彎道超車的姿態也極為明顯。
4月11日,奇瑞SUV瑞虎8上市時,對智能語音交互系統的現場演示。當天,這家曾擎自主品牌大旗多年的車企,公布了名為“雄獅”的智能汽車戰略,貫穿于企業各個層面。同一天,東風風光與百度聯手打造的一款智能轎跑車型公開亮相。次日,騰訊與長安汽車在重慶簽署了智能網聯汽車合資合作協議,雙方宣布成立合資公司,計劃基于車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大數據云等深度合作。
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化的潛力仍能給人無限遐想。在2018年產品集中下線的關鍵時間點,一向會講故事的造車新勢力們必須面對眼下的幾項挑戰。
首先,造車新勢力們面對的幾乎是同樣的用戶群體。威馬、小鵬汽車,云度等均將首款產品定位于20萬元左右的互聯網汽車市場。
其次,如何讓用戶真正地參與到汽車智能化的應用和進程中來,并愿意為此買單。而智能化汽車真正的核心是各種數據的融合,把車變成一個終端。”李想稱,像一臺手機一樣,真正的人工智能汽車,必須是一輛有生命力的車。
不過,無論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汽車企業,在汽車“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浪潮中,都離不開BAT、科大訊飛等科技公司的加持。
雖然造車路上困難與風險重重,但這依然阻擋不住造車新勢力“蛇吞象”的野心。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蘋果扳倒了愛立信、諾基亞和摩托羅拉三大手機巨頭,這給互聯網另一移動終端的智能汽車帶來福音和想象空間。豐田、大眾等傳統車企中的高管和技術人員,近年來有一些陸續跳槽到互聯網造車企業。
在舉起智能化這個旗幟之后,他們能否保證自己持續處于產業鏈的腹地、對迭代的節奏持于控制力,也是造車新勢力們不得不面對的未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