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帶來全新的交通挑戰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動脈,每一個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優質的交通管理。在創建優質城市交通上,我們正面臨一系列的挑戰。
巨大的交通流量
1、中國城市化率從20%(1980年)升至55%(2015年),城市人口近8億;粵港澳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日新月異。
2、超級大都市交通壓力尤其巨大,以深圳為例,每公里510輛機動車,全城有約1.5萬個大社區、5500個大公司、幾百個大商圈、日均約7億條交通數據。
高昂的擁堵成本
1、全國每年的擁堵成本占全年GDP近2%,約1萬億人民幣。
2、多數大城市已無路可修,如果通過修路來緩解交通壓力,成本系數越來越高。
復雜的交通管理應用
1、城市交通系統平均擁有260多個信息應用系統。
2、交警系統相互獨立,各部門、各系統間的數據獨立存放,運維、管理難度大。
面對這些挑戰,如何實現優質的交通管理,服務市民出行?這就迫切需要從整體架構到具體場景的全面創新,以便快速高效地處理日趨復雜的交通管理問題。
業務創新,深圳交警走在最前沿
深圳交警面對發展挑戰,一直以業務創新為核心,開展交通管理工作,大幅提升交通管理的效率,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果。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長徐煒表示:“由汗水警務向高效精準的現代警務機制變革,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警務機制的創新之路。”
深圳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科技處站在科技創新前沿,通過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理效率,落實交警支隊對共建共創工作的要求,以創新為驅動,高標準補齊短板,全面提升基礎工作。
深圳交警科技處今年的一個舉措,就是構建業界領先的智慧交警聯合實驗室,基于實戰業務場景,探索更高效的交通管理技術體系架構,支撐并引領業務發展。
平臺+生態,華為公司力推BDII戰略
華為企業業務BG在創新發展中,提出的BDII行動綱領,采用平臺+生態雙輪驅動,也基于實際場景進行業務和解決方案創新,跟深圳交警創新思路不謀而合。
華為在生態伙伴大會上宣布:“華為堅持管道戰略,通過聚合產業鏈合作伙伴,構建智慧城市新生態圈,讓城市更智慧”;“華為 New ICT提供云計算、大數據的處理能力,讓海量的數據變成有價值的商業機會;構建產業新生態圈,共同促進產業發展”。
華為中國區企業行業解決方案團隊,基于這些要求,結合城市交通發展空間,創造性地提出智慧交通“平臺+生態”解決方案,幫助交警客戶解決交通領域日趨復雜的業務挑戰。
洞察趨勢,規劃聯合創新課題
華為公司與深圳交警基于聯合創新思路,深入研討深圳交通的實際場景,規劃了系統的創新課題:
1個頂層設計
站在城市發展全局,研究城市交通的宏觀需求和微觀約束,規劃全局最優的交通設計、管理模式。
4個聯合方案
堅持面向實戰應用場景,與行業合作伙伴一起,共同研發視頻智能感知聯合方案、情報大數據聯合方案、運管大數據聯合方案、前沿應用聯合方案,保證聯合創新成果可實施、可交付應用。
4個行業平臺
基于雙方打造“開放平臺”的設想,構建交警網絡承載平臺、云計算平臺、云存儲平臺、大數據平臺,支撐交警豐富行業應用。
開放共贏,促進交警生態繁榮
基于雙方規劃的4個開放平臺,深圳交警提出“算法倉”的創新設想。
這是智能計算時代對大數據平臺的需求和升華,即面對智慧交通各種出行需求、復雜的交通管理規則,雙方聯合建立行業算法倉,明確算法規范和業務規范,規范業務輸入和輸出標準,實現數據、算法的池化,統一調用能力,以實現智慧交通的算法演進、智能演進,建立繁榮的智慧交通業務生態。
聯合創新,共同打造更智慧的城市交通
2017年7月8日上午,在深圳交警的交通監控中心,華為公司與深圳交警舉行了“聯合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和合作座談,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長任億、深圳交警支隊政委周金堂、華為P&S 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部總裁張順茂、華為企業BG行業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部總裁喻東等參加了儀式和座談。
張順茂發表了題為《強強聯合,共同創新,打造更智慧的城市交通》的演講,對聯合創新工作提出了多個方向的要求和建議。
深圳交警與華為公司的“聯合創新實驗室”是國內交警領域首次與華為公司合作組建的“智慧交通”創新機構。深圳交警在交通領域的業務創新一直居于業界前沿;華為公司在ICT領域具備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在智慧交通領域的技術解決方案也具有成熟的經驗。
通過聯合創新,雙方將結合各自優勢,探索更高效的交通管理模式,提升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攜手探索高可靠交通管理網絡、智能分析算法、大數據研判等創新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更智能化地處理交通流量、降低安全事故、消除交通隱患,有效提升市民交通出行安全感和幸福感。
展望未來
華為公司和深圳交警通過全面創新合作,將提供跨平臺、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的便民服務,為更加智慧高效的深圳城市管理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支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