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元旦之后,幾乎是一夜之間,共享單車落戶南京,滿大街造型新穎、顏色各異的品牌小自行車ofo、鐵拜、樂行校園、町町等成為裝點南京市政交通的獨特景觀。摩拜、小藍車也躍躍欲試,指日可待。而在2016年二、三季度,共享單車就已風靡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一線城市。
嗅覺靈敏的資本從不缺少激情。共享單車從創業者構想設計之日起,便受到投資者的狂熱追捧,且在短期內便引起了大量資本的加持。1月5日,杭州騎唄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此輪融資將主要用于騎唄單車產品升級、供應鏈梳理、團隊招募以及全國市場開拓。而摩拜此前已完成D輪融資2.15億美元,ofo成功拿下滴滴數千萬美元戰略投資,優拜1.5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也已收官。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十余家公司進入共享單車市場,背后都有強大的資本勢力在針鋒相對地支撐。摩拜的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美國華平投資集團、騰訊、紅杉資本、啟明創投、貝塔斯曼、愉悅資本、熊貓資本、祥峰投資和創新工場等多家投資機構。ofo背后則有美國對沖基金Coatue、小米、中信產業基金領投,元璟資本、俄羅斯投資人Yuri Milner、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等機構跟投。而騎唄扎根阿里的老巢杭州,得地利之便,其東家是阿里旗下的螞蟻金服,與摩拜、ofo在杭城成三足鼎立之勢。
無疑,資本對共享單車的“哄搶”是由“項目饑渴”引起的,眼下借助互聯網的創業熱潮洶涌澎湃,但鮮有好的項目展示,電商、打車、外賣等行業市場已基本飽和,且分割格局已定。抓住了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市場縫隙的共享單車創業構想,讓各路虎視眈眈的資本眼前一亮。此前雖有政府推出的公共自行車,但借車還車需在固定的樁上完成,多有不便。而現在,用戶只需下載一個APP,就可發現附近的單車,掃碼開鎖,騎上就走,用完隨時就地還車。共享單車“隨處可借可還”的便捷,刺激了上班族的騎行消費,且這種消費的重復頻率很高,既有可靠的客戶群,又有固定的市場蛋糕,何樂而不為?摩拜是中國共享單車的開先河者,正式上市雖只有幾個月,但使用人數呈爆發式增長,令投資人喜不自禁。
共享單車的市場潛力巨大。據速途研究院最新發布《2016年中國共享單車市場報告》顯示,從市場規模上看,2016年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達到0.49億元,2017年市場增速將會繼續提升,預計達到1億,用戶將達742.1萬。
另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單車租賃市場分析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中國單車租賃市場規模將上升至1.63億,用戶規模將達1026.15萬。
從投資回報看,各路資本都信心滿滿,雖然熊貓資本創始合伙人、摩拜單車投資人之一李論預言“六七個月就能收回投資”有點不靠譜,但一兩年后共享單車就能進入贏利時間還是大家所認同的。
再從政策支持層面上看,《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中已明確將騎行列為了“十三五”期間要大力發展的運動項目,一些大城市也正通過治理自行車道、建設自行車專用道路等舉措,進一步提升自行車及步道通行安全性及聯通程度,為綠色出行創造條件。這是利好都是送給共享單車的政策紅包。
而相比此前滴滴和快的驚天動地的價格戰,共享單車一次一元,價格從一開始就“砸”到位,這也是大大小小的投資客瞄準共享單車蜂擁而上的緣由。
但是,在共享單車創業者還在跑馬圈地之際,資本間的博弈已呈膠著狀態。ofo資本方、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放言:“拼車、代駕、專車均在90天內結束戰斗,單車共享不會例外!”而另一共享單車品牌摩拜投資人、熊貓資本合伙人毛圣博則戲稱:“年內ofo若能超過摩拜,熊貓合伙人將在國貿裸騎。”不惜以“裸騎”來對賭,足見摩拜投資人的底氣。
無論哪一方要想壟斷市場,擴大市場地盤是首選,誰財大氣粗,誰也許能笑到最后。眼下的一種趨勢似乎是色彩斑斕的共享單車將改為單色。有人說過這樣令人發怵的話,“阿里、騰訊這兩家一砸,選誰誰活,不選誰誰死,像滴滴和快的一樣。”
而隨著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共享單車的軟肋也逐漸暴露,如管理滯后、城市配套不足、定位不準確、電子器件故障率高、維修成本高、天氣因素影響大,還有惡性競爭與消費者不文明行為,都是制約共享單車發展的現實問題。且共享單車市場單一,難以細分,同質化競爭難免,更增加了行業競爭的殘酷性。
在各路資本押寶共享單車的情勢下,2017年或將迎來淘汰賽。在未來的角逐中,強有力的資本支持、技術創新、運營能力都是制勝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產品、服務、資金是決定這場賽跑最終勝利的關鍵。目前綜合實力最強悍當數摩拜和ofo,但不確定性因素仍存在,資本市場總是給人太多意外,說不定哪天在市場洗牌中會跑出一匹黑馬來攪局。
共享單車是以共享名義出發的新經濟,但國民素質與共享經濟尚有一大截距離,尤其共享的禮儀、共享的文明、共享的誠信還缺失,最突出的是損壞、私藏、亂停亂放等。比如摩拜單車在上海的損毀率就超過了10%,資本搭上共享單車究竟能“騎”多遠,尚待觀察。(上海證券報)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