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網約車被高德地圖等質疑加重城市擁堵,滴滴等網約車平臺不服。12月5日,滴滴方面透露,滴滴正在打造“交通云”,未來可以和地方交管部門合作,通過數據運算干預交通信號燈、干預網約車司機行駛路線,以此幫助城市疏解擁堵。

大數據需要云平臺
滴滴之所以被質疑加重城市擁堵,跟它的訂單量巨大不無關系。數據顯示,目前,滴滴平臺每天處理超過300TB數據(相當于30萬部電影),每日路徑規劃請求超過90億次,日均定位數據超過130億。2015年,滴滴出行平臺完成14.3億訂單,這相當于在中國平均每個人都使用滴滴打過一次車;累計行駛里程達128億公里,相當于環繞中國行駛29萬圈,累計行駛時間達4.9億小時,相當于晝夜不歇的行駛56000年。今年,滴滴平臺日峰值訂單超過2000萬單,今年的全年訂單量將遠超去年。
當天在武漢的一個活動上,滴滴出行高級副總裁兼工程技術委員會主席章文嵩介紹,這些龐大的海量數據,如今都正實時上傳到滴滴秘密打造的一朵云——滴滴交通云上。滴滴大腦在這朵云上,根據交通度量體系設定,分析海量數據,讓分析結果為乘客、司機、交通主管部門等所有出行參與方帶來價值。
章文嵩說,“滴滴在中國擁有的數據是美國同類企業的十幾倍,擁有這么大量的數據,可以進行更加密集、全面的利用。無論是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包括整個安全體系的建設,中國都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甚至超過美國。”
參與城建和交通管理爭取話語權
據了解,滴滴的大數據運作先在武漢試運行。滴滴出行與武漢市交管局將在路況服務、智能交通云服務等方面進行合作。
章文嵩介紹,被植入滴滴交通云的城市將發生至少三大變化:
利用滴滴出行的智能調度優勢改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舉例來說,從空間上,A到B點有很多乘客,滴滴交通云有可能規劃不同的行駛道路,讓每個路網的車流量均衡。在時間上,滴滴交通云可以嘗試對早晚高峰出行的人給出不同的補貼,達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設計智能交通管控方案,提高道路利用率。比如通過和交管部門合作,滴滴交通云可以實現智能信號燈控制,通過數據模型算出整個區域的車流量情況,靠區域的紅綠燈協調,讓城市各條道路的通行效率更高、更流暢。
依據滴滴交通云的數據制定城市路網優化決策。可能像城市某區域某條路到底設定幾個車道,這幾個車道有幾個直行幾個轉彎道,都可以得到滴滴交通云的精準建議。又或者,城市哪些區域需要規劃路橋,也可以根據大數據來決策。
可以說,出行大數據是滴滴的核心資產,如何利用好這些資產在城市建設中貢獻力量同時贏得自己的話語權,是滴滴所看重的。至于滴滴的云平臺到底能在交管和城市建設中得到怎樣的運用,尚需時日驗證。(藍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