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澤:創新驅動,多舉措加快推進中國智能交通發展
2016-07-06 09:22:24 責任編輯:
摘要:隨著互聯網+蓬勃的發展,以及“十三五”規劃實施和供給側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智能交通也已經步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參加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城市智能交通論壇,和大家就城市智能交通發展的問題進行一次交流。在這里,我代表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對本次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并且借此機會向來自國內外城市智能交通領域的同行們致以誠摯的祝福。
中國(國際)城市智能交通論壇的舉辦,為我們城市智能交通行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對于推動智能交通科技的交流、技術創新,以及城市智能交通建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等等新技術的發展為支撐,低碳、綠色、可持續為發展目標的新一代的智能交通技術,已經成為國內外交通系統建設發展的一個重點。隨著互聯網+蓬勃的發展,以及“十三五”規劃實施和供給側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智能交通也已經步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把握好這個歷史的機遇,踐行新時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智能交通創新發展。
首先是要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智能交通技術發展的產業升級。智能交通研發和應用在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起步,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尤其是交通信息采集和處理、交通控制和指揮、ETC、公交智能調度等日趨普及,顯著地提升了我國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
進入新世紀以來,智能交通技術應用的領域就更加廣泛,面向公眾的出行服務,面向政府的決策支持服務等等新的需求,進一步拉動了中國智能交通的發展。我國智能交通發展的進程有一個特點,就是技術和應用的需求緊密地結合,互相促進這樣一個進程,是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經濟新常態和交通產業升級的巨大壓力。智能交通行業的發展也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科技來帶動進步,以創新來驅動發展,這既是新時期對智能交通行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智能交通技術發展的固有稟賦。
二是注重協調統籌,促進智能交通技術跨界與多元融合。在移動互聯時代,互聯網+交通已經成為智能交通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以移動互聯網、4G通信技術作為載體的交通電子支付、預約出行等迅速發展。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技術支撐的交通態勢的研判和綜合信息服務應用在不斷深入。車路協同、智能無人駕駛汽車都已經成為汽車行業和智能交通行業研發的熱點。
智能交通技術正在改變著公眾的出行行為、政府管理決策的運作機制以及未來的交通業態。跨界發展、多元融合成為智能交通技術的重要發展態勢,跨領域協作創新一定是未來智能交通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一種模式。
三是關注綠色生態技術,加快智能交通與新能源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交通的污染問題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如何發展節能、環保、低碳、智能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應該說是大勢所趨。國家發改委頒布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將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480萬個。《中國制造2025》明確支持電動汽車的發展,從電動汽車分時租賃到新能源智能停車場建設都是未來的重點內容。
智能交通技術與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已經密切結合起來,未來我們要積極地推進智能交通技術在綠色、生態交通系統中的應用和深度的融合,要用創新的智能交通技術來支撐綠色交通系統的建設和發展。
四是加大開放合作,增強國內外交流。面對新興經濟體的興起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巨大壓力,如何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而智能交通作為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確定的一個重要方向,亟待取得新的突破。
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地擴大和參與國際智能交通技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汲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突破體制的約束,打破行業部門的壁壘,用開放的心態,加強各個部門、各個企業、各個機構的合作與協同,創新智能交通技術研發與建設經營模式。努力提升我國智能交通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和產品質量,加快推進智能交通中國制造。
五是營造良好發展的環境,聚焦發展重點,整合優勢資源。城市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項核心內容,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我們要積極探索智慧城市研發應用全鏈條合作共享模式,探索智能交通系統建設運營的新途徑。尤其要充分運用市場的手段,推動建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利益共享的城市智能交通發展模式和機制。努力推動智能交通在智慧城市建設發展中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整合資源,優勢互補,讓社會公眾切實感受到智能交通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各種便利。讓交通的智能化成為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的體現,讓高效便捷的交通成為城市美好生活的體驗。
本文是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吳忠澤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城市智能交通論壇上的致辭。根據現場速記整理,發表時未經本人審閱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