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政部獲悉,推廣運用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將是2015年的一項重要工作。
這并非官方首次鼓勵運用PPP模式。去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就曾要求推廣PPP模式。其中提到,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投資和運營。
不久之后,財政部又印發《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稱“地方各級政府要結合清理甄別工作,認真甄別篩選融資平臺公司存量項目,對適宜開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項目,要大力推廣PPP模式。”
盡管PPP模式在我國并非新生事物,但自去年以來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熱度不減
在財政部去年出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后不久,江蘇省財政廳便印發了《江蘇省關于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在江蘇省積極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拓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項目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融資渠道,提高公共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
對PPP模式抱有熱情的不只是江蘇,青海、安徽、浙江、廣東等國內諸多省份也不甘落后。比如,為大力推廣應用PPP模式,青海省財政廳此前曾組織省級相關部門、各級財政部門有關負責人和業務骨干進行培訓。安徽省合肥市更是明確要求對PPP模式的應用開展頂層設計,成立領導小組、建立PPP項目庫,由市發改委、建委、財政等部門抓緊推進。而為推動PPP模式在部分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合肥市污水處理設施PPP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也由此成立。
去年12月,財政部對外公布了30個PPP示范項目,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涉及供水、供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環境綜合整治、交通、新能源汽車、地下綜合管廊、醫療、體育等多個領域。財政部稱,PPP示范項目實施是推廣運用規范PPP模式的重要抓手,旨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范例,形成一套有效促進PPP規范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經各?。ㄗ灾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部門推薦,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評審,從項目采購程序的競爭性、社會資本的真實性、運作方式的合理性、交易結構的適當性和財政承受能力的持續性擇優確定了30個項目。
情況生變
從各國PPP模式的推廣軌跡來看,最初一般都選擇在具有收益性質的基礎設施領域試點,包括城市交通、軌道建設,隨后逐步推廣到準經營性或者非營利性的社會服務和公用事業領域,包括醫院、學校、保障房等。
根據招商證券的研究,我國最早的 PPP項目可以追溯到1984年。此后盡管經歷多個發展階段,但綜合來看,大部分項目還是集中在供水供電、路橋與地鐵建設以及污水處理這三個領域。
一位不愿具名的固定收益分析師表示,在2008年之后數年中,我國的PPP發展一度受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巨大沖擊,“當時,隨著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出,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高速增長,城鎮化程度大幅提高,但PPP模式在此階段卻停滯不前,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展壯大,平臺貸款、城投債等規模激增為地方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不過當下情況在發生變化。
《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明確要求,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按照該《意見》的原則,要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業舉借,企業債務不得推給政府償還,切實做到誰借誰還、風險自擔。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按約定規則依法承擔相關責任。
目前來看,除了可以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推廣PPP模式更大的意義在于規范政府債務管理和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過度參與。
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一位分析師表示,中國政府正對大規模的地方性債務進行清理規范,同時城鎮化加劇公共產品和服務供需矛盾,導致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和政府資金規模之間的缺口問題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難以解決,故開辟新的融資渠道且控制政府債務風險是當前地方政府應對該問題的主要訴求,PPP模式是目前能滿足地方政府該訴求的主要選項之一。
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模式下,平臺對融資成本不敏感,形成資金黑洞并推高無風險利率,而PPP模式則剝離了政府信用,將隱形政府信用轉化為企業信用或項目信用,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拉長融資期限。
責權劃分
PPP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通常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
引入PPP模式的項目一般具有投資回收周期長、投資規模大、經營成果對政府定價以及補貼等方面依賴性大等特征,且項目往往處于投資期,其運營效果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而為增加社會資本對于PPP的興趣,財政部稱,對項目收入不能覆蓋成本,但社會效益較好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可給予適當補貼。而財政補貼要以項目運營績效評價結果為依據,同時要從“補建設”向“補運營”逐步轉變。探索建立動態補貼機制,將財政補貼等支出分類納入同級政府預算,并在中長期財政規劃中予以統籌考慮。
不過財政部也強調,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中長期財政規劃和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財政支出,對政府付費或提供財政補貼等支持的項目進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在明確項目收益與風險分擔機制時,要綜合考慮政府風險轉移意向、支付方式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等要素,量力而行,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財政負擔。
由于PPP項目牽涉政府、社會資本、咨詢機構、金融機構、社會公眾等多方利益,而其中政府公益性與資本逐利性又存在天然沖突,不少學者認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各方利益將很難得到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