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民生工程,而智能交通又與人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是最根本、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因此,智慧城市建設,智能交通必先行。
專家預言,2015年將是我國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十二五”末期,我國智能交通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
未來,將是智能交通的世界。
智慧應用,智能交通率先落地
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
近年,我國掀起智慧城市建設熱潮。2013年,智慧城市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住建部先后公布兩批共193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十二五”期間,預計將會有600-800個城市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總投資將超過11000萬億元。住建部從2012年8月啟動并開展中國 “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的研究工作,目前“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框架已經基本確立。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牽頭起草制定的《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指導意見》有望今年出臺。根據《意見》,我國將啟動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水務、智能環保、智慧醫療、智能養老、智慧社區、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國土等10個領域智慧工程建設,深化重點領域的智慧化應用。意見經修改完善后,將以國務院名義下發執行,成為從現在起直至2020年指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所有的直轄市、一線和省會城市和260個地級市,以及1600多個縣級政府都提出要用3至5年建設智慧城市。
但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全國范圍內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真正成功落地實施的并不多,許多僅僅是提升了城市寬帶和電子政務水平,其他應用幾乎都還停留在紙上。盡管呼聲很高,熱情很高漲,規劃也很宏偉,但實際上,各地政府都在觀望,大多數是以智慧城市之名,行平安城市、數字城市補課之實。
智慧城市落地難難在哪里
智慧城市為什么落地難?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有一個成熟、發展的過程。
智慧城市是一個相對前瞻的概念,概念的提出起碼具有8-10年的超前性。目前,就連國外發達國家都還處在探索階段。具體到我國,許多地方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沒有太多的資金用來建設智慧城市,更何況還有一些地方溫飽問題都還沒有完全解決。此外還有,一些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須的支撐技術和硬件、軟件等基礎設施,也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因此,智慧城市建設難免遭遇“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尷尬。
智慧城市建設落地難難在哪里?首先是頂層設計難,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頂層設計是關鍵。頂層設計在物理層涉及空間、地理等,在應用層,涉及信息、安全等,同時又橫跨多個行業、多個部門。因此,頂層設計需要科學的城市發展理論,統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民生等多方面協同發展,調動政府、科研機構、企業、民間等各種力量以確保智慧城市建設目標系統的、分階段的實現。
智慧城市建設做什么、誰來做、如何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等等等,還有如何避免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孤島、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及政績工程等問題。以上林林總總,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這些,都需要時間,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應用層面,諸如智能水務、智慧旅游、智能環保、智慧城管、智慧政務、智慧能源、智慧醫療、智能養老、智慧社區、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國土等,這些盡管遠景很美好,但離我們都還很遙遠。比如智慧農業,就目前條件下,我國的農業還沒有發展到必須用現代傳感設備查看莊稼長勢的地步,機械化基本還能滿足農業的需求,人工查看莊稼長勢的傳統方法還很經濟、很管用。再者,當莊稼需要雨水的時候,“智慧農業”也不一定就能讓天空為我們降下甘雨。還有許多“智慧應用”,盡管看上去很美好,讓人充滿想象,但要真正實現落地應用,還有一定難度,離百姓生活至少還有“最后一公里”的距離。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先行
城市管理問題一半在交通,交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智慧城市八大應用也好、十大應用也罷,在資金和財政不允許的情況下,有些應用不但不現實,也不是那么迫切和急需,甚至還有些華而不實,無疑于空中樓閣。
什么應用是最迫切和急需的?那就是智能交通!
現在,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個亟待解決的城市難題,那就是交通擁堵。交通擁堵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人類的基本需要是衣、食、住、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多數人的“衣、食、住”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但對“行”的需求,一直不能如愿。“衣、食、住”的條件越好,對“行”的要求就越高。
解決出行難,是人類從古到今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標。從古代馬車到現代汽車,從蒸汽機車到飛機,交通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人類對“行”的美好向往。從愚公移山到詹天佑,再到今天的高鐵,無不凝聚著中國人對出行的夢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擁有的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一個世紀難題--擁堵。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大困擾,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
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1.37億輛,是2003年的5.7倍。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31個城市的汽車數量超過100萬輛,幾乎所有省會城市的汽車保有量都超過百萬大關,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杭州、蘇州、鄭州等10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230萬輛,北京達到537萬輛,與紐約、東京、巴黎這些全球大都市比肩。10個城市中,已經有一半實行了“限購”政策;四個直轄市中,只有重慶未推出汽車限購政策。
專家預測,中國汽車產業至少還有十年的穩定增長期。
目前,日本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589輛,而中國是88輛;日本每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有汽車199輛,而中國僅有12輛。從中可以看出,中國13億人口的購買力還遠遠沒有完全釋放,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潛力仍然十分龐大。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民生工程,而智能交通又與人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是最根本、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因此,智慧城市建設,智能交通必先行。
智能交通能為我們解決什么
智能交通系統(ITS)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建立起一個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一體化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它可以有效地利用現有交通設施、減少交通負荷和環境污染、保證交通安全、提高運輸效率。
在該系統中,車輛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駛,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將交通流量調整至最佳狀態。借助于這個系統,管理人員對道路、車輛的行蹤將掌握得一清二楚。
智能交通系統由交通信息采集系統(人工輸入、GPS車載導航儀、GPS導航手機、車輛通行電子信息卡、監控攝像機、紅外雷達檢測器、線圈檢測器、光學檢測儀等),信息處理分析系統(信息服務器、專家系統、GIS應用系統、人工決策等),信息發布系統(互聯網、手機、車載終端、廣播、路側廣播、電子情報板、電話服務臺等)組成。這意味著,市民將可以通過網站、熱線、手機、車載導航等多種形式,實時掌握路況信息,提前安排出行。可以說,智能交通建設,廣大市民是直接受益者。
智能交通系統通過人、車、路的和諧、密切配合提高交通運輸效率,緩解交通擁堵,提高路網通過能力,減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符合低碳、環保的時代要求。
近年,衛星導航、電子警察、車載監控、行車記錄儀、ETC、智能停車場等的成功應用,為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讓市民深切感受到了智能交通的無窮魅力。
伴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被稱為“指尖上的應用”的手機應用正方興未艾,其在智能交通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查詢需要的交通信息,包括路況查詢、停車位查詢等,移動、聯網、廣電等,都紛紛推出了手機交通信息查詢業務,不但道路實時交通狀態一目了然,市民甚至可以根據需要定制“交通路況定時提醒業務”,定制成功后即可定時接收到以短信、彩信形式呈現的路況信息,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出行需要,受到市民的青睞。
發展智能交通是解決世界性難題的唯一出路
從2003年到2013年10年間,我國汽車保有量從2400萬輛增長到1.37億輛,11年間中國汽車保有量年均增加1100多萬輛。目前我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到420多萬公里,尤其是近年我國高速公路發展迅猛,高速公路總里程已達10.5公里,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道路建設遠遠跟不上汽車的爆發式增長。
我們以深圳為例,深圳去年一年汽車保有量增加約30萬輛,汽車保有總量超過260萬輛,躍居全國第三位。深圳道路總長約61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357公里)。每公里道路的車輛密度約446輛,居全國之首,遠遠超過國際上每公里270輛的警戒線。此外,停車位嚴重不足也是深圳的一大難題。
即使如此,深圳的汽車保有量還在飛速增長,給城市交通帶來的壓力不斷增大。
目前,深圳平均車速為每小時27公里,而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平均車速更低,每小時只有20到24公里。
2010年12月23日,北京成為國內首個明確發布汽車限購令的城市。限購三年,北京堵車依舊。這說明,限購,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近五年來,道路投資逐年減少,受城市空間約束和城市土地價值提升,大規模道路建設受到極大約束,因此光靠道路基建無法解決交通問題的內在規律。因此,要想在現有條件下解決出行難,實現道路的暢通,必須發展智能交通,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優化交通管理,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管理交通,從而提高道路暢通率。
發展智能交通,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
未來,將是智能交通的世界。
智能交通催生龐大產業鏈
智能交通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交通管理手段智能化,包括硬件和軟件。通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運輸安全管理和道路暢通率,如電子警察、ETC、衛星導航等;二是車的智能化,通過先進技術應用,提高車輛本身的智能化應用,從而讓車主體驗和享受更加完美“智能化車生活”,如智能停車、智能車輛故障檢測等。
交通部、公安部、科技部、鐵道部、住建部、國家技術監督局等相關部委,都將成為我國智能交通事業發展的幕后推手。
智能交通建設蘊藏巨大商機
我國智能交通建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無論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還是各省會城市、沿海發達城市,抑或內地經濟欠發達城市,都紛紛搭上智能交通建設的快車,許多城市,將智能交通當作智慧城市建設的切入口。
根據規劃,我國將投入巨資,先期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濟南、青島、杭州等十大重點城市交通的智能化進行改造,這些城市將率先全部實現交通智能化。
“十二五”期間,北京將投資56億提升智能交通,將建成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和路網運行、運輸監管、公交安保三個分中心,形成一體化、智能化綜合交通指揮支撐體系,成為數據共享交換中樞、綜合運輸協調運轉中樞、信息發布中心,緊急情況下為交通安全應急指揮中心。
“十二五”期間,深圳市將投入16億元資金,用以發展智能交通體系;佛山市將投入20億元建設智能交通體系,佛山智能交通建設資金匡算分為近期(2013-2015年)和中遠期(2016-2020年),總匡算為20.58億元。
智能交通行業被普遍認為是智慧城市建設各個細分領域中最具前景、政策傾斜最多、也是最先受益的行業。
智能交通是大手筆投資建設項目,千萬甚至億元級項目都是普通量體。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國千萬級智能交通建設項目同比增長60%以上,成為一塊誘人的蛋糕。
目前,智能交通建設項目主要的投入方式為政府財政一次性投入、BT(建設、移交)、BOT(建設、經營、移交)、BLT(建設、租賃、移交)等。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BT模式、BOT模式、BLT等融資模式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發展智能交通、緩解資金短缺最受歡迎的方式。這一點,與平安城市建設有許多相似之處。
資深人士分析,未來智能交通大項目將不斷增長。而且,由于智能交通是政府投資項目,項目回款風險相對較小,這可能也是許多企業紛紛涉足智能交通領域的關鍵原因之一。
發展剛起步,前景很誘人
由于起步較晚,目前我國智能交通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落后。
從市場規模來看,目前我國智能交通行業市場總額尚不足400億元人民幣,而美國智能交通行業的年收入已達到1118億美元,即便是面積與人口遠少于我國的日本,智能交通行業的市場總量也達到了377億美元,是我國的6倍。
從智能交通產業特征分析,目前我國仍以硬件投入為主,占投入總金額的80%以上。而歐美發達國家的智能交通投入主要集中于軟件和服務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現,我國智能交通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
未來,我國智能交通行業也必然會向縱深階段發展。預計未來三年間,智能交通產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專家預言,2015年,將是我國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十二五”末期,我國智能交通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
智能交通行業是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到目前為止,真正形成規模的企業還鳳毛麟角。據了解,目前真正做智能交通的企業有時往往拿不到訂單,尤其是大項目。反而是一些資金雄厚、主業和智能交通沾不上邊的企業拿了大量訂單,然后再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分包。這說明,智能交通行業專業領域,還沒有形成能扛得大旗的龍頭企業。這,是缺憾,或許也是機會
據報道,目前ITS在美國的應用率已達80%以上,但在我國,還處在比較低的水平。因此,未來我國智能交通市場將極具前景,企業大有可為。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的黃金期已經到來。
市場需求催生龐大產業鏈
智能交通應用覆蓋諸如物聯網、車聯網、交通監控、交通信息采集與發布、電子收費、交通應急指揮、汽車電子、交通救援、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等諸多領域,涉及電子警察、智能卡口、衛星導航、電子地圖、車載硬盤錄像機、行車記錄儀、道路交通監控、車載監控、雷達測速儀、汽車防盜、交通誘導系統、交通信號控制、電子顯示屏、光端機、ETC、車牌識別系統、RFID、手機應用軟件、拼接大屏等多系列產品。圍繞智能交通建設和應用,將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多個相關行業上下游企業都將從中受益。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交通運輸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年)》預測,到2020年,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總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移動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終端的發展將為智能交通的全范圍應用提供新的手段。報告還指出,智能交通產業已經進入大項目時期。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車時代”。未來,一切圍繞“車生活”需求而開發的產品,都將具有無窮的市場前景。
目前,車聯網已被列為國家“十二五”期間的重點項目,預計車聯網產業未來5年的產值有望超1000億元。
除了傳統的道路監控、電子警察、衛星導航等產品應用外,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手機應用,成為智能交通應用的又一新領域。這些都是智能交通產業鏈的延伸。
近日,深圳碩極科技和元征科技推出的兩款產品,就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作為國內第一家全國范圍內做停車場資源整合的互聯網公司,碩極科技推出“停車百事通”應用軟件,通過手機端平臺,發布和提供全國停車場車位信息,目前已掌握全國1.5萬個停車場數據信息。
停車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難題。以深圳為例,目前深圳全市停車位不到100萬個,停車位缺口超過160萬個。如何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提高停車位的有效利用率,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停車百事通”就是為滿足這一需求而開發的產品。
元征科技推出的“golo”,是一款以即時通訊作為溝通手段,以汽修企業、汽修技師以及私家車主為用戶的一個全方位的汽車安全生活平臺。通過手機端APP和接在汽車OBD接口上的golo系列產品進行軟硬結合,實現實時遠程診斷、車輛專業體檢、車輛報警提醒、車主生活社區和地圖定位服務等各種功能應用。“golo”產品的內涵不斷豐富,目前已經推出“golo4”,以“遠程診斷+車主社交”的方式實現車聯網,產品集成了車輛體檢、遠程診斷、IM即時通訊、車載WIFI、車況提醒、golo圈子等功能。
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今后還會有更多、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智能化產品會應用到智能交通領域。智能交通產業鏈的鏈條將越來越長,市場也將越來越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本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其他網站轉載時,必須注明出處并署作者名,二者缺一不可。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尊重知識產權,才能贏得尊重。)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