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賺錢無門的打車APP眼前終于有了事關生死的“救命稻草”。日前,快的打車拆分出“一號專車”品牌,定位于中高端用戶商務租車,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上線,并計劃短期內覆蓋全國。
賺錢無門的打車APP眼前終于有了事關生死的“救命稻草”。日前,快的打車拆分出“一號專車”品牌,定位于中高端用戶商務租車,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上線,并計劃短期內覆蓋全國。
滴滴打車官方雖未明確表示進入該市場,業內消息卻顯示,騰訊拿車動作不斷,產品已近成形,“隨時可能推出”。
對于經歷了補貼大戰洗禮、燒掉數億元的兩家公司,其戰略意義非同小可——“約租車”,已具備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巨大的市場,目前看起來,是最有可能的盈利方向。
打車APP即將很快告別風平浪靜,燃起一把新的戰火,燒向“約租車”市場。
抓住盈利“稻草”
利用“約租車”,打車APP巨大的流量終于找到了一個變現出口。
最近,在快的打車APP“預約”的按鈕下,悄然增加了“一號專車”的選項。乘客可以隨意在出租車、商務租車之間切換。這項功能目前僅針對一小部分用戶測試,尚未開放給公眾。
“一號專車”就是快的收購的“大黃蜂”品牌。
去年11月,快的和做過打車、拼車的大黃蜂宣布合并,年底,大黃蜂推出商務車進入汽車租賃市場。本月,快的內部討論決定,將略顯“low”的大黃蜂更名,高端大氣。指向性更加清晰。
“約租車”,又叫智能用車,概念是舶來品。簡單來講,“約租車”是將來自中小型租車公司的車輛,以及勞務公司的司機,利用智能用車平臺,完成資源整合。平臺按一定的比例向每筆交易收取傭金,盈利模式十分清晰。
因此,大黃蜂原本就是快的公司實現盈利的業務,卻一時難以補足打車APP瘋狂燒錢制造的“大窟窿”。滴滴打車曾宣布3個月燒掉14億元,快的消耗的金額也在相同量級。
而下一步,“約租車”將被作為雙方主要發力點。
在斷掉補貼后,打車APP曾面臨訂單量大跌,雖在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領域摸索推陳出新,卻一直沒有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一度被質疑黔驢技窮,前景渺茫。利用“約租車”,打車軟件巨大的流量終于找到了一個變現出口。
“商務租車是主要盈利方向,打車作為流量入口。”快的打車COO趙冬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快的APP上的“一號專車”入口還未完全開放,現在還沒有大規模推廣,“未來更多也是內部轉換,因為流量已經非常大了,不會再做外部營銷。”
由于“約租車”的相關產品尚未正式亮相,滴滴打車表示不方便就此評論。
滴滴打車副總裁王欣告訴新京報記者,滴滴在未來的新方向一是拼車,二是“約租車”,“關于如何基于出租車解決高峰運力,上海、廣州的方案都在談。”但他沒有明確是否有推出商務租車平臺的計劃。
APP火拼“約租車”?
趙冬認為,商務租車至少目前沒有特別明顯的市場管制,相對來說增長性更強。
市場信息顯示,滴滴打車宣布進軍“約租車”市場只是時間問題。騰訊旗下的商務租車U打車已經進入內測階段,正在招募司機和車輛。“騰訊已經拿了好多輛車,產品也做得差不多了,最快8月份上線。”知情人士稱。
據媒體報道,U優打車已組織一批私家車主接受培訓,該平臺是騰訊旗下即將上線的租車業務。待該平臺正式上線后,這些通過培訓的司機便可以正式接單運營。上述信息與知情人士關于滴滴打車“拿車”、“培訓司機”的消息相互印證。騰訊租車業務上線后或將接入滴滴作為流量入口。
為了維持用戶活躍,滴滴、快的兩大打車軟件的補貼還在通過各種形式時不時進行發放。這讓外界對其“燒錢”換用戶模式的盈利前景畫個問號。
趙冬稱,商務租車支撐調度服務費收取的依據是它有足夠高的客單量,每趟車的客單價都在比較高的水平,客單價在100塊左右,可以支撐15%-20%的傭金收入。另外廣告也有收入,但不是將來主流的收益。
“其實我們的投資人不僅有阿里,還有很多都是財務投資人,財務投資人不會因為阿里的戰略目標而投資的,是因為能賺錢才投資的。”趙冬表示。
“中國的打車軟件肯定比美國的UBER做得更好,UBER市值是180億。能提供一個很好的產品,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賺錢比較容易。”王欣籠統地表態稱。據悉,UBER是靠收取每單15%-20%的調度服務費盈利的。
偃旗息鼓一陣子后,老對手又要在同一領域展開正面對壘。
若不再選擇延續砸錢的推廣模式,自然轉化將代替補貼成為用戶獲取的主要途徑。兩大打車APP目前雖然不及補貼高峰期接近千萬單,每天仍有幾百萬訂單量。
此一役的慘烈度應該不比上一次補貼大戰。但對于處在盈利強烈渴望階段的打車APP,意義非同小可。
“這就是目前最合理、最正確的盈利方向。因為短期來看,在白熱化競爭條件下靠出租車是沒有辦法盈利的。”趙冬認為,商務租車至少目前沒有特別明顯的市場管制,是能夠生產運能的,而且客單價高,用戶更有購買力,相對來說增長性更強。
趙冬說,三個月內,戰火將蔓延開來。
不過,商務租車市場還會是滴滴、快的兩家的嗎?先于他們,探路者已經有易到用車、AA租車、uber等,積累了一定用戶。三年前,易到用車最先試水“約租車”市場,全國有200萬用戶,計劃今年開通20個海外城市。AA租車今年勢頭兇猛,引入特斯拉租車作為噱頭,還從易到挖走了不少司機。
而且幾家切入點迥異,誰更為明智,還尚待檢驗。
例如定價策略,一號專車平均租用價格是出租車的兩倍多,意圖避開原有打車市場,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易到的價格只在出租車基礎上加價20%、30%,與出租車直接競爭,想要分食原有打車市場。
此外,由于是新興的概念,“約租車”市場沒有法律規范,也沒有明文說它是合法的。“不要說互聯技術進入城市交通,現在就連城市交通自身的法律都沒有。”交通部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張柱庭表示,現在全國人大關于城市交通公交、出租、軌道一類的問題,立法是空白的。在國務院層面上也是空白的。
像當年開拓打車APP市場一樣,“約租車”APP又要開始新一輪顛覆。
智能用車市場待“點燃”
神州租車曾憑“兩證一卡”顛覆了傳統汽車租賃行業,現在新人們拿出了更新的模式。
在財新傳媒上周末舉行的“城市交通行業發展論壇”上,快的、滴滴、易到用車、AA租車等約用車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一齊亮相。這些同業者的發言并沒有太多“火藥味”,大家討論的重點還是如何把盤子做大。
按照快的打車估算的模型,“約租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每年4000億。
易到用車早早進入該領域深耕,但有礙于智能手機普及率及使用頻率,遲遲沒有建立起口碑,易到用戶的用車體驗在朋友圈、微博里面傳播也是今年以來的現象。
從易到用車的角度,或許在暗暗期待曾經創造了“奇跡”的快的、滴滴介入后,能徹底引爆“約租車”市場。他們可以共同提供標準化的價格、服務,擊敗中小租賃公司。
另一方面,打車軟件的加入一定也令易到們頗感緊張。身經百戰的快的、滴滴已經掌握著流量入口,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如果單一APP就能解決出行問題,既能叫出租車也能叫商務車,為什么還要再裝一個呢?
“打車之戰”似乎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影響城市交通的分水嶺。除了打車、商務租車,還涌現了愛拼車、PP租車、e代價等用車APP如雨后春筍,茁壯生長。
神州租車曾憑借“兩證一卡”顛覆過低效的傳統汽車租賃行業,現在新人們拿出了更新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目光遠大的APP產品本身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一號用車剛起步,城市拓展仍在進行當中,響應速度并不盡如人意。易到簽約的汽車租賃公司有的“征用”了私家車,乘客體驗不一致。而AA租車的定位不準確則讓司機師傅大吐苦水。由于定位關系到里程數確定并直接影響司機收入,跑了14公里最終只能拿到8公里的錢,對司機積極性肯定極大挫傷。(本版采寫/記者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