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新華社最新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7月15日-16日出席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正值中國和巴西建交40周年,此次訪巴有望升級中拉經貿關系,其中被視為“南南合作典范”的中巴衛星項目更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新華社最新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7月15日-16日出席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正值中國和巴西建交40周年,此次訪巴有望升級中拉經貿關系,其中被視為“南南合作典范”的中巴衛星項目更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分析人士表示,在高層的推動下,航天合作已逐漸成為我國政治外交的新手段,未來我國與第三世界國家間航天領域,尤其是衛星領域的交流將越來越頻繁,因而衛星相關產業鏈將迎來快速發展期,除了衛星研制和衛星應用領域受益外,與衛星制造相關的配套產業,如高端軸承制造類企業,也將迎來發展機會。
中巴衛星合作已成南南典范
隨著我國航天產業的飛速發展,近年來,在國家層面的驅動下,我國與其他國家在航天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已先后向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等國出口了通信衛星,其中包括向委內瑞拉出口了遙感衛星,與法國合作研制了中法海洋一號衛星,與巴西合作研制中巴資源衛星。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巴西就在1988年簽署合作協議,由此正式拉開了研制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的序幕。具體負責這一項目的機構分別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巴西空間研究院。這一總投資3億美元的項目是兩國資金、技術及人才的大膽結合,其目標是建立一套兩國共享的地球資源遠程監測系統,衛星拍攝到的對地觀測圖像應用在國土資源、城市規劃、環境監測、減災防災以及農業、林業、水利、測繪等眾多領域。
2010年,巴西空間研究院與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在圣保羅州圣何塞杜斯坎斯市巴西空間研究院總部簽署中巴地球資源衛星面向全球諒解備忘錄。在去年11月的中國-巴西高層協調與合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期間,雙方共同簽署了《2013-2022年中國國家航天局與巴西航天局航天合作計劃》。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胡亞楓表示,航天領域的成功合作,已經成為兩國關系全面發展的強大助推器。“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的合作不僅僅是兩國航天技術的合作,同時它大大提升了我們兩國之間各個方面的關系。”
除了造福兩國人民,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也惠及到了其他發展中國家。2007年11月,在南非召開的國際對地觀測組織會議上,中國政府代表宣布與非洲共享中巴資源衛星數據,得到了來自非洲各國的熱烈歡迎。中巴空間技術合作由此超越雙邊合作范疇,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事業。
衛星成高鐵核電后又一外交名片
根據幾年前發布的中國航天白皮書,自2006年以來,在衛星出口方面,中國已經向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出口了通信衛星,與玻利維亞、白俄羅斯、印尼、老撾等國家簽署了通信衛星出口合同,與委內瑞拉簽署了首個中國遙感衛星出口合同,這些合同目前都在執行當中。
據悉,2012年9月29日中午12時12分,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在酒泉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0月2日委內瑞拉媒體報道第一幅衛星照片已經拍攝并下傳地面站,這標志著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開始投入使用。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是委內瑞拉的第一顆遙感衛星,也實現了中國遙感衛星出口零的突破,對委內瑞拉和中國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如今,應巴西聯邦共和國總統羅塞夫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7月15日至16日出席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而應巴西聯邦共和國總統羅塞夫、阿根廷共和國總統克里斯蒂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總統馬杜羅、古巴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兼部長會議主席勞爾邀請,習近平將于7月17日至23日對上述4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在訪問巴西期間出席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次會晤肯定會升級中國與拉美之間的經貿合作,而衛星項目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另外,根據俄羅斯媒體最新報道稱,俄羅斯“格洛納斯”公司副總裁葉夫根尼-別良科近日表示,俄中將在多個衛星導航試點項目上進行合作,首個項目就是在中國的一處機場部署LKKS-A-2000監控矯正基站,第二個項目即在中國的一條通航河流流域安裝監控矯正站。
有業內專家表示,在世界各地設立地面站是提供全球導航服務必不可少的一步。目前中國北斗系統主要對亞太地區提供導航服務,未來提供全球化服務時,也需要建立海外地面站。此次與俄羅斯合作,在對方境內互建地面站就是邁出的重要一步。
千億規模加速衛星相關產業鏈發展
根據相關數據,截至2013年,我國共發射了209顆衛星,其中只有5顆對外出口,僅占2.4%,且都是2008年后發射的。可以說,我國衛星產業仍以國內需求為主導,國際合作才剛剛起步。根據我國近年來的航天產業規劃,國家發展航天的戰略思路沒有變,航天投入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盡管國家投入能一定程度上保證我國衛星產業市場規模的穩步增長,但增長空間有限,且還會受到國家政策和財政支出的制約;相比之下,衛星的國際市場空間更為廣闊,未來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將有望打開我國衛星市場新的增長空間。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13年)》顯示,2013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超過1040億元,同比增長28.40%,增幅顯著加大,預計2015年該產業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的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8%,而按照14.87%的復合增長率,到2020年該行業產值或突破4000億元。
據介紹,目前衛星導航產業鏈上游的天線、芯片、板卡、GIS、地圖、模擬源等配套齊全,中游的手持型、車載型、船載型、指揮型以及結合各行業具體應用的綜合型終端,品類已初具規模,初步具備針對行業應用需求進行技術綜合的能力。而下游的系統集成和運營服務業已在數據采集、監測、監控、指揮調度和軍事等各領域進行了探索應用。
該《白皮書》預計,至2020年下游的運營服務產值貢獻將達到總產值的50%,應用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中游系統集成及終端集成產值在整個產業鏈的占比約為40%,終端產品質量和用戶量將有巨大飛躍,產業國際競爭力將大幅增強;上游數據、芯片、模塊類產值在整個產業鏈的占比達到10%左右,產業鏈結構逐步趨于穩定成熟。此外,每顆衛星均要經模樣、初樣、正樣等多次試驗,從試制到發射成功一般需要3-5套軸承;按價值計算,每一顆衛星對軸承的需求量可達100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