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由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承辦的"綠色交通伴我行"主題宣傳活動在園博園舉行。本次"綠色交通伴我行"主題宣傳是2013年全國節能宣傳周"踐行節能低碳,建設美麗家園"主題宣傳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宣傳北京市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果,倡導綠色出行,鼓勵廣大市民以實際行動參與交通節能減排。
截至目前,北京市ETC用戶已超百萬,通過ETC系統,2年內共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6103噸,同時,首次將北京低碳交通建設的成果實現了直觀的量化,并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掛牌交易。這是國內第一個ETC減排效益開發案例,也是北京市交通領域第一個自愿減排交易成功案例;未來,北京市交通領域將大力推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的應用,預計2017年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將占北京市公交車的6成。
完成交通領域首個自愿減排交易成功案例
截至目前,北京市ETC用戶已超百萬,通過ETC系統,2年內共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6103噸,這是北京市建設低碳交通體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北京環境交易所就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間北京市境內398條ETC車道的溫室氣體減排量進行了核算,首次將北京低碳交通建設的成果實現了直觀的量化,并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掛牌交易。這是國內第一個ETC減排效益開發案例,也是北京市交通領域第一個自愿減排交易成功案例。
ETC系統的實施所帶來的能耗與排放的減少是ETC系統在能源環境保護效益方面的重要體現。車輛在經過收費站接受收費服務的過程中,除了要消耗正常行駛通過收費站所需的燃料外,加速、減速過程、在排隊等候過程中的停車/行駛都會消耗額外的燃料,造成能源的浪費。而ETC收費方式則減少了加減速次數和停車排隊停駛的過程,節約了能源消耗和有害氣體排放。
研究表明,每一萬次ETC交易,將節約3140升燃油消耗,并減少55.96千克各類污染物的排放。2008年至2013年,北京將累計節約燃油1728.23萬升,分別降低CH化合物、CO化合物和NO化合物的排放989.99噸、2317.15噸和469.87噸。電子收費系統的實施,對于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城市污染,構建綠色交通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新北京交通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北京市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于2008年12月20日全面開通試運行,2009年5月1日起正式運行,并試行9.5折的通行費優惠費率。目前,北京市高速公路已全面實現電子收費,累計投資3.06億元,ETC車道站點覆蓋率達100%,即所有的收費站都至少有一條ETC車道。
研究統計表明,ETC車道通行能力為1000輛/小時,單車道通行能力與人工收費車道相比增加了740多輛,其通行能力大大高于傳統人工收費車道,可以降低收費車道的排隊長度,從而緩解收費站交通擁堵。據測算,北京市2條ETC收費車道約相當于4條人工收費出口車道和1.7條人工收費入口車道的通行能力之和。北京市現有的365條ETC收費車道,使得收費網絡的路網收費處理能力合計增加21.00萬輛/小時,明顯提升了收費站的綜合通行能力。與人工收費車道相比,單車通過ETC車道的平均延誤減少58秒,據此測算從2008到2013年,ETC用戶總延誤時間減少約890.56萬小時,極大地方便了市民的交通出行。目前,北京高速公路電子收費交易量日均為31萬輛次,平均通行比例達到27%,高峰時段達到35%,收費站擁堵得到較大程度緩解。
2010年9月28日,京、津、冀實現了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ETC)。為擴大ETC使用范圍,為京津冀魯晉用戶高速公路出行提供方便,京津冀電子收費管委會委托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就山東、山西并入京、津、冀ETC聯網區域進行的相關研究,對實現京津冀魯晉區域聯網ETC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力爭今年10月底實現"五地"區域高速公路聯網(ETC)統一收費。
據了解,目前,北京ETC用戶約100萬戶、天津約5萬戶、河北約16萬戶、山東約70萬戶、山西約12萬戶,隨著兩市三省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的聯網運行,將有200多萬ETC用戶享受便利,同時,將有利于推動各地ETC用戶群體發展、壯大,更有助于提高區域路網的運行效率,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合作和發展。
據悉,地處山西的煤運車輛,隨著"五地"聯網運行的實施,將更加便捷地把本地煤炭運往區域各處;山東境地的多種特產也將隨著互聯互通的鏈條,分別運往區域各地,極大增加了"五地"區域內經濟貿易的發展和地域文化間的交流,為社會公眾出行提供極大的便利和快捷,為進一步促進高速公路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兩市三省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的聯網運行,這個區域將成為繼2012年8月長三角區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六省市全面開通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后,全國第二大ETC聯網區域。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