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為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一部分,中國車輛保有量增長十分迅猛,達到每年12%以上的增長率,從而導致道路的通行能力、交通的安全性、環境的污染等問題越來越突出。
以深圳為例,根據統計數據,六年來,深圳車輛保有量年均增長率在30%以上,截止2012年2月28日,深圳汽車保有量已突破200萬輛,僅次于北京,排名全國第二,遠遠超過了城市路網交通年均增長速度,行車難和停車難問題日趨嚴重,開著車找停車位成為深圳駕車人最頭痛的問題;而停車難造成車輛長時間空駛導致道路通行能力受阻及汽車尾氣排放的污染。城市交通問題的嚴峻已經成為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及急需解決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城市道路作為不可再生資源,要解決交通問題便只能從技術上尋求解決途徑,智能交通的高速發展也應需而生。
一、國內智能停車誘導行業發展回顧
1、國內智能停車誘導發展歷程
從2001年12月北京王府井的停車誘導系統開通運行,停車誘導系統開始在中國城市發展。目前應用比較成熟的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西安等21個城市。上海從2008年到現在,上海已實現7個區域覆蓋了停車誘導系統;北京自公布了2004年-2020年《北京交通發展綱要》,提出建設"新北京交通體系"目標,在2008年北京奧運交通建設中完成了朝外大街片區、中關村片區停車誘導系統,并在軌道交通換乘站和大型公交樞紐站配建機動車公共停車位,至今已覆蓋了6個區域的停車誘導;深圳的智能停車項目最早是在2003年地王地區實施,但后續動作不大,但在近二年,政府在智能交通上投入明確加大,主要干道上開始實施智能誘導試點項目;重慶覆蓋了4個區域的停車誘導,并且在今年也陸續有停車誘導項目的投資建設。其中,上海整個城市對智能停車誘導建設的規劃與覆蓋規模走在國內前列。
一般來講,停車誘導屏的建設規模依據誘導片區大小,停車場的多寡,片區道路的復雜程度等誘導需求的不同,誘導屏的設置數量也有所不同。以上海為例,盧灣區針對75個公共停車場庫一二期項目共建120塊誘導屏;而北京針對新世界地區的新世界中心、太華公寓、正仁大廈和新成文化大廈4個地下停車場就建設了54塊信息顯示屏。截止至2011年,上海市已在靜安、楊浦、徐匯、黃浦、長寧重點區域建成停車誘導系統,實現了從區域、路段到停車場三級誘導,公共停車信息系統已經與上海市中心區80%以上的停車場聯網。區域內建設停車誘導屏約350塊,覆蓋南京西路、靜安寺、五角場、徐家匯、淮海路、新天地、中山公園、虹橋地區、人民廣場、南京東路、豫園等重點區域的250家公共停車場(庫)、約40000個停車泊位。上海原盧灣區2009年8月停車誘導系統一期建成并試運行,以淮海中路、新天地為中心(復興中路以北區域),東至西藏南路,南至復興中路,西至陜西南路,北至延安中路、金陵西路的區域范圍,涉及商務、樓宇、賓館、醫院等公共停車場庫43家共5000余停車泊位。2010年4月期,二期正式啟用。至此,一、二期工程共輻射到盧灣全區75個商務樓宇、賓館、醫院的公共停車場庫,涉及車輛泊位1。2萬多個。一期工程新建停車誘導屏47塊。兩期共建120塊誘導屏。項目首創太陽能供電方式解決停車誘導屏顯示,實現光感控制LED亮度,同時將停車誘導屏與交通指示牌合桿,從節約占道資源考慮的時候,實際提供給駕車者更清晰的信息。
2、上海P+R換乘系統
停車換乘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具有發展的必要性。P+R停車場在西方國家應用比較廣泛,例如德國的法蘭克福、柏林、漢堡P+R系統的建設是相當普遍。在這些城市的地鐵或有軌電車、公共汽車的始發站,都有大量的露天停車場,一般可容納幾十或上百輛汽車停放,城郊的人員入城,可將汽車停放在這種不限時間、免費停車場。有的P+R停車場邊還建有大型的超市和購物中心,既方便人們換乘公共交通工具和購買生活必需品,也明顯起到了緩解城區內道路交通壓力的作用。
在全面覆蓋建設城市智能誘導系統的基礎上,上海在世博期間首次試行了P+R換乘系統。P+R換乘系統(Park&Ridesite),在不浪費資源的基礎上對城市軌道交通網進行了更充分利用,極大地緩解大中城市中心城區道路的交通壓力。
針對世博的P+R換乘系統將上海的市內交通區劃分成三個區域層次(見圖1):魅力交通區,交通緩沖區和綠色交通區。魅力交通區:外環以內的交通區域,以世博交通與市內交通最佳協調(世博交通通道-魅力通道)運行管理為目標。交通緩沖區:世博園交通的保護殼,以世博園區交通狀態最佳為目標實施進出交通輔助、控制與銜接管理。綠色交通區:面向世博園內部的交通運行管理。并根據不同的區域范圍規劃設置不同的引導功能(見圖2):
A、引導區:采集發布停車換乘中心的停車位信息;將從城市外圍快速路進入上海市郊的車輛,引導到引導區內現有規劃的停車換乘中心,截留大部分車輛。
B、緩沖區:通過停車空位信息的采集和整合發布,在具備換乘條件的換乘點周圍若干停車場建成"虛擬P+R";將突破引導區的車輛和市區內出發的本市車輛,引導到"虛擬P+R"。
C、管控區:對園區內的停車場空位信息進行采集發布,建設園區內的停車引導系統,快速指引園區內的專用巴士和VIP車輛停車。
繼世博之后,上海已經陸續建設了四個層次10多個專業的P+R停車場系統。上海市首批試點P+R停車場(庫)有兩個,一個是位于軌道2號線淞紅路站停車樓,目前共有292個停車位。另一個位于軌道1號線錦江樂園站的虹梅路停車樓,目前可提供車位約70個泊位。P+R換乘模式,以低廉的價格、方便快捷的換乘形式,深受廣大車主的歡迎。自淞虹路站P+R停車庫運營兩周內,平均利用率就高達80%,且大多數停車的車場采取了P+R的軌道交通換乘模式。
上海P+R停車換乘系統是通過在城市外圍的地鐵軌道附近建設停車場,郊區市民或者外市人員駕車到達城市外圍停車場后,可選擇換乘軌道交通或公交再前往市內,這樣的截流方式,既方便市民出行,同時減少了開往中心城區車流量,提高城市通行效率。長遠來看,是應對小汽車快速增長的必由之路,解決中心區停車難的出路之一,對政府而言,也是滿足城市(化)規模擴大和布局調整需要的重要交通策略,適應區域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環節。
上海市對市區整個智能交通誘導系統(包括P+R停車換乘系統在內)的規劃實施,在引導快速停車,舒緩交通壓力,分流道路車流的細節上的很好的解決了城市停車最后一公里的尷尬難題,緩解了整個城市的交通壓力。
二、國內智能停車誘導行業發展趨勢
1、技術與功能融合
傳統智能誘導行業在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相對的成熟。像監控、無線射頻、傳感、信息處理與誘導都已經在智能停車設備上出現并且融合。在行業內,停車物聯網概念已經很清晰。目前很多城市已經建立停車誘導系統,一共分為三個級別誘導,第三級的誘導已經發展到停車場入口,其實可以繼續往下延伸到停車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