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員會“關于完善公共交通體系,讓首都不再成為‘首堵’”的一份調查性書面發言,引起與會代表的關注。這份書面性發言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目前北京市公共交通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沒有形成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
總量不足,空間布局不均。發達國家特大城市公交出行的比例一般在50%~80%之間,北京市只有44%的比例。此外,北京市交通出行環境還表現出顯著的地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分異。從空間分布來看,五環以內公共交通的普及率較高,站點密度較高,但存在較多重復設站的現象;而在城市外圍,公共交通的普及率有待提升。
另外是換乘不便,降低了服務效率。不同的交通方式或不同的交通線路間沒有形成銜接合理和相互依托的關系,地面公交之間,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之間,軌道交通之間,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之間的換乘不夠便利,乘客在選線方面受阻,無法實現“無縫式”的交通出行,直接成為影響公共交通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二、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
行車不準時。受道路狀況的影響,公共交通很難保證準點率,居民乘車和候車時間比較長。特別是在高峰出行時間,車內擁擠,滿載率較高,乘客的舒適度較差。運營設備落后。雖然北京市路面公共交通車輛已經陸續更新,但在市區主要的公交車中,仍存在性能落后、噪聲大、密封性差等諸多問題。地面公交的停車點,以及候車的中途停靠點等配套設施也嚴重不足,遇極端天氣,乘客安全得不到保障,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出行更加不便。
三、運營手段需要進一步提高
公共交通在運營調度組織上,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無法了解道路狀況,不能準確掌握車輛運行狀況,如行車位置是否正點,司機操作是否規范,乘客數量、各站臺候車人員數量、車輛運營狀態等信息掌握不夠及時,容易造成調度措施被動滯后等問題。部分公交站點缺乏專用停車港灣設計,也沒有專業人員的調度管理,乘客候車秩序混亂,導致停車時間過長,妨礙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
發言建議:
一、優化設計,改善公共交通布局
應在調研居民出行路徑和出行地點的基礎上加強規劃,提高公交站點800米范圍內的覆蓋率。改變客流量較大的快速公交站點位置,將車站移至人行橫道附近,提升出行效率。對于五環外公共交通覆蓋率總體較低的區域,新增公共交通站點,提升公共交通整體服務水平。對公交線網進行優化調整,減少重復線路,擴大覆蓋范圍,繼續建立以快線網為骨架、普線網為基礎、支線網為補充的三級公共交通網絡。同時,要特別重視增開社區公共交通線路,推行“最后一公里”工程,最大限度地延長地面公交以及軌道交通的服務半徑。
二、改進服務,提高出行質量,保障公共交通的路權優先
在現有道路上增加公共交通專用道。在高峰時段的重點地區,可以適當延長公交車專用道的使用時間。保障交通的通暢性,提高公共交通的準點率,減少居民出行時間,以此加強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高峰時段,加強地面交通與軌道交通的發車頻率,以及對重點地區的交通調度和調控,縮短居民候車時間,使長距離出行居民有座可乘,提高出行舒適度。
三、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運營能力
落實《智慧北京行動綱要》,借助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建設全路網智能監控體系,推動各類交通信息共享,實現聯動管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