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去年12月27日對外宣布,從當日起,北斗系統在繼續保留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有源定位、雙向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基礎上,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連續無源定位、導航、授時等服務。
緊接著,北斗系統又完成了4箭6星發射,擴大了系統覆蓋范圍,增強了星座穩健性,提高了系統服務精度。據報道,目前,在軌衛星和地面系統工作穩定,通過各類用戶終端測試和評估,系統服務性能均滿足設計指標要求。
有分析認為,此次北斗亞太組網完成,將推動北斗系統占導航產業比例不斷提升,國內外大量企業將進入北斗行業。同時,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北斗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態勢。
千億元蛋糕
衛星導航定位(GNSS)技術是利用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所提供的位置、速度及時間信息對各種目標進行定位、導航及監管的一項新興技術,具有全時空、全天候、連續實時地提供導航、定位和定時的特點,已成為人類活動中普遍采用的導航定位技術。
目前世界上的GNSS系統有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Glonass(格洛納斯)系統、歐洲的Galieo(伽利略)系統和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其中GPS的應用最為廣泛,占到全球應用的95%以上。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孫家棟表示:“GPS在我國的占有率達到了95%左右,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主要用戶還是一些相關的國家機關和大型企業。在未來,隨著北斗系統的發展,其用戶的范圍也將越來越廣,將拓展到國家的電力、金融、通訊等各個領域,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將密切相關。”
根據全球導航定位協會的估測,中國衛星導航市場目前的規模在1000億元左右,2015年衛星導航產業總產值將達到2500億元。而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說,據保守估計,到2015年,中國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1500億元人民幣,2020年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
國泰君安預計,按照衛星導航產業每年20%的復合增速,2015年北斗占到15%的市場份額,那么2015年北斗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70億元以上,未來三年復合增速將在70%以上。
產業鏈龐大
據專家介紹,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按產業上中下游基本可分為:上游是導航與衛星制造、芯片、模塊、天線等;中游是終端集成、系統集成;下游是銷售、運營、服務。
以芯片為例,作為衛星導航應用產業的核心部件,未來北斗導航系統對芯片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芯片的技術要求較高,國內目前能研發芯片的企業較少。我國正積極鼓勵對芯片等具有核心技術的領域進行研發,促進國內技術進步,北斗芯片領域將禁止外企進入,因而芯片的國產化率將較高,業內人士認為芯片企業將在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爆發式增長中受益最多。
終端產品包括各類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天線和面向不同用戶群體的信息接收設備,如車載設備、船載設備和手持設備等。運營服務則為用戶提供入網注冊服務、導航定位服務及基于位置的綜合信息服務。
從服務用戶類型來看,運營服務可分為面向大眾用戶的信息服務和面向專業用戶的信息服務兩大類:面向大眾用戶的信息服務主要以移動運營商提供為主,面向專業用戶的信息服務一般由專業化衛星導航公司運營,專業性高,綜合度高。
市場人士表示,作為科技含量極高、人力資本密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北斗導航衛星產業化的市場空間極富想象力。另有研究指出,北斗將最終成為與GPS相抗衡的衛星導航系統,挖掘北斗導航衛星產業的投資機會,可遵循兩條投資思路:首先是相關衛星導航系統設備制造商其次是隨著產業升級改造,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的衛星導航系統服務商。
未來發展方向
衛星導航系統最初基于軍事目的而開發,美國GPS原來就是為了軍用開發的。對北斗系統軍用、民用定位的問題上,冉承其表示,建設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是基于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基于國家的長遠發展作出的重要決策。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會促進國家導航產業鏈的發展,促進國家信息化的建設以及改變經濟發展方式。
服務于北京衛星導航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李冬航在接受采訪時說:“從系統上講,一些專門針對軍事方面的技術,不一定向民用開放。但是保證民用基本的需求和大規模應用,也不一定就是需要用到軍事水平的技術,一般常規狀態下的技術就夠民用使用了。不會因為軍事的應用導致民用受到一些限制。此外,軍事應用是由國家來管理控制,而民用會跟GPS一樣,更多的是市場行為。”
據了解,目前北斗系統已經在交通、氣象等領域開始應用。而在未來,隨著北斗系統的發展,其用戶的范圍也將越來越廣,有專家指出,幾年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是一個由30余顆衛星、地面段和各類用戶終端構成的大型航天系統,其建設應用將實現我國航天從單星研制向組批生產、從保單星向保組網成功、從以衛星為核心向以系統為核心、從面向行業用戶向面向大眾用戶的歷史性轉型。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