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上海同濟大學、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沃爾沃汽車集團和沃爾沃集團共同設立并運營的“中國——瑞典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據悉,該中心是“由中瑞兩國政府倡導成立的,是兩國間最高水平的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其愿景是建設成為全球最先進的交通安全研究機構,在增進中瑞兩國先進安全技術的交流和合作的基礎上,為構建中國的和諧交通環境貢獻力量”;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將道路基礎設施、汽車和人(駕駛者、乘員、行人)作為一個綜合交通生態體系,創新性地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汽車安全、行人和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與推廣,目標是在中國建設和諧的交通生態環境,極大地改善中國的道路交通安全狀況。特別是在原有汽車和交通安全技術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特色開發出更多適應中國國情的交通安全產品”。
中國交通安全狀況堪憂
作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汽車市場,中國也開始進入了從“汽車野蠻社會”(初級汽車社會)向“汽車文明社會”(高級汽車社會)過渡的漫長歷程,而在這個過渡階段,由于國情的原因,中國的交通安全形勢非常令人擔憂——火爆的機動車輛保有量與冷漠的道路安全意識——導致重大、惡性交通事故不斷發生。據統計,2011年全國僅涉及到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就達21.0812萬起,死亡6.2387萬人;2012年1-10月,僅因違反道路標志標線肇事一項就造成致人死傷事故8.7852萬起,死亡26952人。專家們驚呼:交通事故已成為中國人非正常致死性傷害的第一禍源!
如此嚴峻的交通安全形勢越來越引起中國政府以及中國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瑞典作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萬人死亡率最低的國家,在交通安全領域長達數十年的成功探索而成為各國研究的范本。因此,在2012年4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瑞典期間專程參觀了沃爾沃汽車集團安全碰撞中心,并推動中瑞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的意向書;同年5月,中國交通運輸部和瑞典企業能源與交通部隨之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安全中心項目正式啟動。沃爾沃汽車集團中國區研發副總裁沈峰博士被選舉成為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第一任理事長,沃爾沃汽車集團安全碰撞中心負責人漢森·奈斯被任命為中心首任主任。
在談到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的愿景時,沈峰博士表示:“在未來的5-10年間,中瑞交通安全中心將建設成為具有強大科研能力和創新力的世界級交通安全研究機構,加速中瑞兩國先進安全技術的交流和引進,并提供大學間交流和教育平臺,培養交通安全專業人才。同時中心的研究數據和成果也將為未來車輛的安全設計提供重要依據。”
中心任務聚焦中國國情
據悉,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的研究領域涵蓋主被動安全系統研發、中國交通參與者(駕駛員、成員、行人)行為研究和實車道路測試、交通安全數據平臺搭建、新能源車輛安全系統研究、以及車聯網技術、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中心首個針對駕駛習慣研究的實車測試項目已于今年11月啟動,預計2013年上半年完成在北京和上海的試運行。該項目通過采集實際道路駕駛數據,對司機駕駛習慣進行分析,其結果將為隨后的更大范圍實車測試提供技術、經驗和數據支持。同時,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還將開展的另外兩個項目是:為期三個月的“安全意識和交通事故原因”問卷調查,旨在了解不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意識對交通安全的影響,為未來的研究項目明確方向;以及“中國商用車安全調查”,旨在深入了解中國商用車領域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
據沈峰介紹,所謂“適應中國特色”是指要根據當前中國人因駕駛習慣而形成的駕駛行為,在原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再從軟件角度做一些調整。例如沃爾沃從1970年開始就在中國收集交通事故數據,到目前為止已搜集了大約4.5萬個交通事故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在什么樣的路況下、什么樣的駕駛情況下,交通事故最容易發生,然后在后來的技術開發過程中,考慮采用什么樣的技術可以避免這一類型事故的發生、什么樣的技術可以降低這種事故發生的幾率。“在中國,即便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駕駛習慣也都很不一樣,我們正在研究這些東西,以便讓它們變得更加適合中國國情。”
和世界上所有的汽車制造商們一樣,沃爾沃致力于交通安全的終極目標也是“零傷亡”,用豐田的研發語言來說,所謂零傷亡就是像魚兒在水中游但卻永遠不會撞上一樣,未來的汽車在行駛中再不會出現交通事故。這聽上去有點兒像是天方夜譚,但誰又能說科學的飛速發展不會讓這一夢想有一天成為了現實?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