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全國交通安全日”的主題是,“遵守交通信號,安全文明出行”。
乍看這個主題好像也沒什么,雖然這個定調是最初始級別的,只是讓你遵守“紅燈停綠燈行”、“限速”、“限重”、“禁左”、“單行”等交通信號指引。但首個安全日主題,竟是強調最基礎的“交通ABC”,透出一種無奈的悲哀,這說明目前的交通現狀是很不樂觀的。連這些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的起步階段,我們都沒有過渡好。“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標線和交警指揮都屬交通信號。在日常生活中,不遵守交通信號的現象普遍存在。”數字為證:每年21萬起道路交通事故,6萬余人死亡,在各類傷害死因中道路交通傷害已成為中國人群第一位傷害死因,其中八成以上事故又因交通違法導致。
基礎的交通標識指引,都遵守得如此不堪,難怪安全日主題要重提“ABC”。要聚焦交通違規中超兩成的“闖紅燈、不按車道通行、違反禁令標志”等“小節”了。單從這點論,咱們還真是個不拘“小節”的國度,難怪“中國式過馬路”最近紅了好幾個月呢。
可是,在舉國關注“湊夠一小撮人就不管不顧地無畏地闖紅燈過馬路”的“中國式過馬路”時,這個關注側重點又隱隱透出另一種悲哀。而這或許又循環佐證著為何所謂的“中國式過馬路”經久不衰,愈演愈烈。
就以這個安全日主題來略加說明――“遵守交通信號,安全文明出行”,這話顯然不光是對“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紅綠燈無關”的斑馬線上的行人所言,對機動車駕駛員也是一視同仁的??墒?/span>,詭異之處就在于此,本來是對全社會成員具有同樣警示規勸意義的安全日主題,在輿論視野里,似乎呈現了不一樣的側重點。不說之前對“中國式過馬路”的曠日持久的討論關注,僅首個安全日之后一天的輿論焦點,似乎也過多地傾向了“中國式過馬路”,輿論大部分都在討論行人的交通違規,對駕駛員的討論卻明顯不足。
我們看數據:今年1月至10月份,全國因闖紅燈肇事造成死亡798人;因違反道路標志線肇事造成死亡26154人;因機動車未禮讓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因違法占用應急車道肇事造成161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闖燈”、86人死于“越線”、1.4人死于“不讓”、0.5人死于“強占”。
數字是最清晰的投射。平均而言,行人“闖燈”每天死亡2.6人,而剩下的近百人死亡幾乎全是機動車違規造成??上?/span>,輿論對二者的關注卻呈現倒掛趨勢,近乎大部分精力放在“中國式過馬路”的討論,而對機動車的“小節”卻不大掛懷。
這一關注點的失衡倒掛,體現出的還是“路權不平”的老話題。說明潛意識里,“車讓人”還是“人讓車”之爭仍是車占了上風。說這些當然不是為“中國式過馬路”辯護,任何不遵守交通信號指引的違規違法行為都應嚴懲。但對交通違規的討論關注,不能忽視事實而畸重畸輕。且“中國式過馬路”,哪些是因路權分配不公、信號燈設置問題,如超過人們等待忍耐極限,動輒超過100多秒;行人與轉彎車輛發生沖突,是傾向保護行人還是車輛等等,都是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不容忽視的客觀因素。
針對交通違規,公安機關將推進交通安全誠信體系建設,研究推動將公民交通安全違法記錄與個人信用、保險、職業準入等掛鉤的工作。交通信用納入個人信譽記錄,在誠信社會、法治社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個人評判標準,這個真可以有。但是,也和討論“中國式過馬路”一樣,在信用評判記錄之前,還是先消除造成交通秩序混亂的那些客觀因素,如“人車爭權”、“道路和城市功能區規劃不合理”等問題,這是消除“個人素質問題”的根本前提。
用“主人翁”意識消除陋習
中國疾控中心傷害防控室的監測數據顯示,在各類傷害死因中道路交通傷害已經成為我國人群第一位傷害死因,如何構筑安全的交通系統,已經成為全社會不得不面對的嚴峻課題。
剖析交通事故頻發的原因,規劃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固然是導致交通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但交通違法行為的普遍存在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梢哉f,對交通規則的群體性漠視是最大的“馬路殺手”。
相比于機動車的違法行為,非機動車和行人的違法行為量多面廣,更為普遍,且存在著“法不責眾”的尷尬。對此,公安部門開出了“法禮德”交融的藥方,以此來懲治交通陋習,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另一方面,加大教育懲戒力度,將記錄納入個人誠信體系。顯然,這些都是可行的方法。
但要破解“中國式過馬路”的陋習,恐怕還得在了解國民心態上下點功夫。其實,“紅燈停綠燈行”等基本的交通規則路人皆知,違法要受罰也是基本常識,但在現實中這些規定常常被拋諸腦后。原因何在?
著名學者吳思在《造化的報應》一文中對此有過深刻的剖析,對如何破除交通陋習提供了另一種思路。他認為,老鼠是中國百姓心目中真實的自我形象,老鼠和貓的關系就是真實的自己和公家的關系。在代表政府執法的警察不在場時,一些人就會為所欲為。個別人還會因為在警察面前越軌又不被抓而揚揚自得,甚至以享受了特權而自許。
“老鼠心態”從何而來?依筆者之見,這有著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百姓很少有人當真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因為公共事務一直被官吏們所壟斷,即使在日益民主、開放的今天,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主人翁意識也并不強,被安排、被代表等情況屢見不鮮。時間一長,不要說與己無關的事,就是直接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也常常被認為人微言輕、無能為力而放棄。
“主人翁”意識的缺位,導致了對違法行為的放任和縱容。因此,要破除交通陋習,不妨從培養公民的“主人翁”意識入手。讓公民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而不是做一個被操縱者、旁觀者,這樣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從而更好地擺正位置,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