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化和智能化將顛覆傳統車機的商業模式
從去年的紐約國際汽車展,到最近的巴黎車展,可以看得出來汽車在智能化方向的越來越深化。汽車智能化的初始可以說從2010年起,美國FORD福特汽車的MyFord智能聯網平臺,到最近的歐寶汽車推出的Mylink,對傳統汽車電子的毀滅性沖擊就是汽車產業鏈與計算機網絡的深度整合。以前由傳統的汽車生產商,汽車電子設備制造商所形成的產業壁壘,逐漸被新興的汽車智能化系統所整合。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肯定有望看到如PC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汽車等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將智能化,并且深度整合化。
在國內,從通用的ONSTAR(安吉星),到豐田的G-BOOK,車主也慢慢接觸到了更多的車聯網的服務。隨著汽車電子與通訊模塊地深度整合加快,車載終端智能化的快速提升,車聯網的時代不再是遙不可及。創新工坊的李開復先生在微博上發了一條信息稱,全球技術研究和咨詢公司Gartner每年都會發布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對不同領域的技術和趨勢進行評價。這一曲線將技術經歷分為5個階段:技術萌芽期、過熱期、幻覺破滅谷底期、復蘇期和生產力成熟期來凸顯每一項創新技術所處在的過程。從2012年的曲線圖可以看到,CustomerTelematics消費類車載互聯正處于生產力成熟的前期,將在5-10年內進入成熟期。從整個移動互聯的廣闊領域來看,我們也正處于一個智能終端普及的時代,人們將更方便,更簡易地從不同移動客戶端獲得信息。從物聯網的角度來看,以汽車互聯為基礎的車聯網也是最快落落并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關于車聯網到底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態鏈,業內有各種說法,但從整體而言,個人覺得車聯網會與移動互聯一樣,將是分布式社會化協作而形成整個體系。這種分布式社會化協作,將使涉足這個市場的商業機構將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商業模式,從主體來看,我覺得目前主要有四種商業模式。
模式一:進入前裝主流車載智能終端的供應鏈。
這主要是指那些以規模生產工廠的企業,以倒車雷達為例,過去倒車雷達并不是新車的標配,但隨著汽車的換代升級,倒車雷達現已成為大多車型的標配,而以前做倒車雷達的有相當競爭力的企業現多成為車廠或者汽車銷售公司的配套供應商。從專車專用DVD導航一體機來看,許多的大型生產型企業,如華陽,德賽西威、航盛等慢慢地成為一些車企的DVD導航配套供應商,沒有直接和車企合作的DVD導航企業,也大多和汽車銷售公司,如4S店集團合作。和車企或銷售公司合作,使專車專用DVD導航機這個領域的企業,不論是業績還是行業地位,均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和提升。
有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制造型企業是純粹的加工廠,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這樣的企業只是掙利潤很低的血汗錢,沒有技術含量,毛利率低。其實這是一種有色眼鏡,在全球分工體系中,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與國際巨頭合作,提供解決問題的優化方案,不斷獲取訂單,本身就是競爭力的體現,而且也是中國電子行業技術水平提高的標志。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