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語
7月21日北京發生特大暴雨自然災害,“氣象部門8時啟動Ⅳ級應急響應,一天連發5次預警,防汛部門在78個泵站、56個下沉式橋區備勤,1000余名安全員在重點區域巡查疏導…”,7月21日的北京并不缺乏應急措施,但依舊沒有抵擋暴雨的肆虐。據初步統計,造成77人遇難,經濟損失近百億元。除了客觀原因,災害過程中也暴露了城市管理中的諸多問題,城市交通首當其沖,由于預警防范機制不健全、應急處理不及時、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等造成整個城市交通癱瘓,為北京市的交通管理帶來慘痛教訓。下面,筆者從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談一下暴雨給北京交通帶來的警示,并對北京交通信息化提供建議。
二、暴雨給北京交通帶來的警示
首先,亟需建立虛擬化的交通系統應急演練平臺,將應急預案真正轉化為應急能力。現有的交通應急預案大多是以文件形式下發的,由于缺乏可操作的應急演練平臺,交通管理者只停留在對文字字面意義的理解層次,一旦事件發生,災情等級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急劇變化,需要操作者迅速做出反應,絕不是“紙上談兵”所能應付的。借鑒“網絡游戲”和“人工社會”等虛擬化的思想,利用復雜系統的建模方法和大型計算手段,在計算機上建立應急演練人工場景,使管理者在“游戲”中獲得對災害環境的切實體會,將極大提升交通管理者的應急能力。
其次,亟需建立常態化的災害事件交通應急演練機制,增強現有應急預案的預見性和可操作性。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北京已建立了自然與人為災害等諸多類型的應急預案,尤其在應對積雪、大霧、暴雨等惡劣天氣方面有一整套的應對措施,在這次排險中各部門也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但仍造成了如此重大的損失,充分表明了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強、難以預測、危害嚴重的特點,僅僅依靠歷史經驗和統計數據建立應急預案,往往造成“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面。借助于虛擬化的交通系統應急演練平臺,可以大大降低災害事件下交通應急演練的成本和代價,通過常態化的交通應急演練實現基于演化預測和科學分析自動生成預案,真正將防災減災工作當做百年大計來抓,將顯著提升交通應急預案的完備性和科學性。
最后,亟需建立實際系統檢測分析-虛擬系統方案修正-虛實互動平行處理的災害天氣交通應急處理過程,實現高效實時的應急管理方案。基于物聯網技術構建城市范圍內的智能交通空間,實現現場信息的實時采集與發布,為應急方案實施提供基礎條件。除了一般性的天氣預警信息,在立交橋、高速公路等關鍵地點鋪設多種類型的檢測與報警設備,在災情發生時及時產生警示信息。災害天氣一旦發生,現場情況瞬時萬變,單靠管理者的經驗往往難以保證決策指揮的正確性,通過與虛擬的交通應急平臺協調聯動,利用高性能的大數據計算分析能力,為應急管理方案的實施提供輔助決策功能,能夠切實提高應急措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