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發布不再是瓶頸,路邊發布、手機發布、便攜式終端發布、互聯網發布、車載終端發布,等等,都具有巨大的應用市場。可見,要實現交通信息應用的爆發增長,如何獲取原始交通數據并處理成精準的交通信息是其關鍵。伴隨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逐漸發展起來。相比較當前智能交通體系,新一代智能交通體系包含哪些要素?有哪些體統突破?
智能交通發展
中國智能交通發展的過程大體上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提高信息化程度,最后才能發展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如果沒有前兩個階段的條件和基礎,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很難實現。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投資建設各種各樣的智能交通系統,但是很少看到這些系統能起多大作用,就是因為所處的階段性。當然,有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借助奧運會、大運會、世博會這樣的契機,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得比較好,有的進入了第二階段,有的進入到第三階段,但是從總體看,我國智能交通建設還處于完善基礎設施階段,而物聯網正是一個把握更好契機的抓手。
當前智能交通:被動車輛感知
我們現有的智能交通系統對車輛的感知還是被動的。也就是說,車在行駛過程中,要想檢測到車輛位置或者車輛速度,只能靠路邊的設備去抓取,而目前這樣的設備建設還不完備,信息也不能共享,網絡傳輸和監控功能也不夠強大,造成了智能化的程度很低,尤其在信息服務和交通誘導應用方面,由于缺少網絡化的動態數據支持,不能夠提供精細化的導航服務,在交通流量趨于飽和的狀態下,既不能夠緩解交通擁堵,也沒有辦法引導車輛有序行駛。
新一代智能交通:智能化聯網應用
那么,下一代智能交通,也就是物聯網時代的智能交通將是什么狀態呢?有可能是以車為對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車為節點的信息系統,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的發展方向,也是智慧城市中智能交通建設的重要內容。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或者稱之為車聯網,是將現代通信技術、網絡傳感技術、云端和移動計算技術、智能終端和車路協同技術、智能時空網絡控制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于整個交通管理體系,實現人車路更加全面的感知、更深度和更靈活的信息共享,對交通流實施動態監管和網絡化智能控制,從而建立起一種和諧、平安、高效的節能環境,實現不堵車、不撞車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
新一代智能交通組成: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基本組成,主要包括傳感網絡、移動互聯網、汽車移動計算平臺和中央控制計算平臺。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統通過感知裝置和傳感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可以實時收集和反饋車輛狀況信息,對其運行狀態進行掌控,通過云計算對路口路段監管信息、管理信息、交通狀況、車速等數據進行分析,形成對車流動態和網絡交通流實施科學監控策略的決策。車聯網將以智能技術和云技術來支撐服務平臺,以智能車路協同和交通協同實現智能控制,以車載平臺和全路網動態信息服務作為車載終端,加上數據處理、決策處置的軟件和數據庫技術,在傳感網、互聯網、泛在網的環境下,對車輛路況進行實時智能監控。
新一代智能交通關注點:
從關注點來看,上世紀80年代的智能交通關注的是交通信息采集和傳遞,新一代智能交通關注的是交通信息分析、知識和規律的發現以及決策反應能力。從發展目標來看,原來智能交通是以電子化和網絡化為目標,而新一代智能交通是以功能自動化和決策支持為目的。從實質上來講,原來的智能交通實質上是用計算機和網絡取代傳統的手工操作,而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則是智能技術取代原先需要人工判別的任務,從而達到最優化。
所以,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關鍵是車載終端的智能和移動計算的高效,在移動互聯、云技術的支持下,實現高效移動寬帶網絡,將汽車傳感網和道路傳感網互聯,通過中央控制平臺和汽車計算平臺,實現對車、交通流量的精確調節和車輛自動控制調度,來達到暢通、安全。
新一代智能交通四個鮮明特點:
在系統建設方面,增強了系統集成和智能性與協作的靈活性。
在公眾服務方面,更加強調服務的內容和個性化,以及服務模式的人性化、智能化。
在物聯網大背景下,強調交通信息系統最大限度地與其他各類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進而催生全新的應用和服務方向。
結語:
從未來看,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是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物聯網與智能交通兩大領域的重要交集,相當多的產業都將受益,傳感設備、網絡通信、汽車電子、車載終端、動態信息服務、移動計算等技術應用領域都將獲得飛躍式發展。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