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前,10月25日,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完成一期組網。明年年初,按此前規劃,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完成亞太地區組網工作。該系統在國防、經濟、民生領域上的應用范圍將呈現數量級倍數增長。
此外,本屆珠海航展,航天科技集團、哈爾濱建成集團等國內軍工企業,都展出了不少立足外貿的衛星制導精確制導武器。這些武器,普遍采用GPS/INS雙模制導,攻擊精度可以達到十米級,廣受國外客商關注。
“三步走”的北斗完工還差一步
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即將當“大任”。
10月25日,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并送入預定轉移軌道,圓滿完成一期星座組網發射工作。該系統讓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3個具備自主無源衛星導航定位能力的國家。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獨立發展、自主運行,并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互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既能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還具備短報文通信、差分服務和完好性服務特色。按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總體規劃,已經基本走完第二步。第三步則是在2020年左右,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據此前媒體報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投入運營后,其民碼的定位精度可以達到10米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總體研發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北斗的定位精度與代表世界最先進水平的GPS系統基本相當。
以美國的GPS系統為例,市民接觸最廣泛的恐怕是各種車載導航儀,而在軍用領域,以衛星制導武器為代表,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前景也十分廣泛。此次珠海航展中,國內軍工企業就展出了不少面向外貿市場的基于美國GPS技術的衛星制導武器。如哈爾濱建成集團的“天罡”滑翔增程衛星制導炸彈,航天科技集團的“飛騰”系列精確制導炸彈,還包括多種衛星制導炸彈。
短報文通信能力連GPS都做不到
不少防務觀察人士都認為其在這一領域應用前景和潛力巨大,出現采用北斗定位系統的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只是時間問題。而除了在精確制導武器上的應用前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除了可以為各種軍用飛機、車輛和軍艦提供定位服務外,其特有的短報文功能,不論是軍事價值還是民用價值都備受業界肯定。
據悉,和美國的GPS系統類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使用的偽碼,既有向民間免費開放的民碼,也有加密授權、精度更高且主要面向軍方的軍碼。相關專家介紹,北斗系統的短報文通信能力系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系統不具備的特點,軍民用應用潛力巨大。
“GPS是一個無源系統,我們的北斗是有源系統,原理上有點差別,因此我們可以有短報文的通信能力。”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人士介紹,北斗的短報文功能,在國防、民生和應急救援等領域,都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前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驗系統上,其具有的短報文功能在汶川救災中曾發揮出巨大作用。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進入重災區的救援部隊就利用120字的短報文功能突破了通信盲點,與外界取得聯系,通報了災情,供指揮部及時作出決策。
據央視等媒體報道,近年來人民解放軍在邊防等部隊發放北斗手持和車載終端后,短報文的功能也備受部隊認可,是一種應用廣泛、功能獨特的全天候通信手段。
導航衛星系統
美國GPS
GPS是英文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統)的簡稱。GPS起始于1958年美國軍方的一個項目。
GPS的空間部分是由24顆衛星組成(21顆工作衛星;3顆備用衛星),它位于距地表20200km的上空,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4顆),軌道傾角為55°。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并能在衛星中預存導航信息,GPS的衛星因為大氣摩擦等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航精度會逐漸降低。
俄羅斯GLONASS
“格洛納斯GLONASS”是俄語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的縮寫。
鮮為人知的是,GLONASS的正式組網比GPS還早,雖然歷經蘇聯解體帶來的發展停滯期,但GLONASS也已于2011年1月1日在全球正式運行。根據俄羅斯聯邦太空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2012年10月10日),目前有24顆衛星正常工作、3顆維修中、3顆備用、1顆測試中。
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satellitenavigationsystem),是由歐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該計劃于1999年2月系統由歐洲委員會公布,歐洲委員會和歐空局共同負責。系統由軌道高度為23616km的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工作星,3顆備份星。衛星軌道高度約2.4萬公里,位于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2012年10月,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二批兩顆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太空中已有的4顆正式的伽利略系統工作衛星。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