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亙古以來,一直為人類辨識方向提供著最簡便清晰的“指引”。
1994年,一個名為“北斗”的衛星導航工程在中國啟動。
今年10月下旬,一顆新的北斗導航衛星即將發射升空。屆時,一個導航衛星網絡將構建完成,覆蓋中國以及大部分亞太地區。明年上半年,北斗將正式提供服務。
到2020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擁有35顆衛星,形成覆蓋全球的衛星網絡。
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天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并稱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該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空間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斗用戶終端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的終端。
北斗初上
提起衛星導航系統,很多人認為就是GPS。其實,GPS是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的簡稱。
據統計,GPS在我國導航市場上所占份額在95%以上。在電力傳輸、通信、金融等領域,嚴重依賴GPS提供的精準時間。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孫家棟認為:和平時期,可以用GPS;但應對“不可控局勢”,“必須未雨綢繆”,發展本國的衛星導航系統。
即便是在和平時期,美國對各國開放的精度并不一樣。這意味著,美國的GPS不能滿足高精確的需求。
參加了北斗項目總體設計的郭樹人告訴記者,國際上衛星導航的定位是“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就像供水供電系統一樣。
限于國家的財力、技術能力和實際需求,北斗建設分“三步走”:先建立試驗系統,再實施區域服務,最后建立全球網絡。
2000年10月,試驗系統第一個衛星被送入軌道。2003年5月,第三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一顆備份衛星。
這三顆衛星組成完整的試驗系統。至此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