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國慶長假后的第一天,河南省第一條收費橋梁——鄭州黃河公路大橋結束26年的收費史。這座大橋在2012年10月8日取消收費前,被當地市民稱為“吸血鬼”。審計署2008年的審計報告顯示:該橋總投資1.78億元,1996年已經全部還清貸款,違規收費14.5億元。
長假八天,全國收費公路首度免費大開,結果大擁堵。免費午餐帶來的不全是掌聲。有公眾仍不滿足:平日也應該免費;路橋公司哭訴:損失慘重。有人認為高速公路免費是“回歸公共品”之舉,但也有人聲稱行政命令干預上市公司。矛盾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誰的“公”路
開車經過中國任何一座路橋收費口,取卡收費后,車主都會收到一張發票。有時會收到財政部門開具的財務發票,有時會收到地稅部門開具的稅務發票。
不同類別的發票憑證,代表著對不同類型的收費路段收取通行費。在我國,收費公路分為兩類: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
政府還貸公路是指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利用貸款或者向企業、個人有償集資建設的公路”,原則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經營性公路是指國內外經濟組織“投資建設”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規定“受讓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的公路。
中國收費公路的出現始于1984年,同年國家出臺“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按照國務院法制辦和交通部負責人2004年接受人民日報采訪的說法,政策的邏輯可解讀為:
1.公路是公益性設施,從理論上講,應當全部由政府無償提供;
2.在交通需求巨大和政府財力緊張情況下,出臺此“特定政策”;
3.在財力增強和路網漸趨完善后,應“順理成章”實行以非收費公路為主,適當發展收費公路的政策。
按照交通部門慣常的說法,沒有收費公路政策,就沒有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在我國現有公路網中,95%的高速公路,61%的一級公路都是依靠收費政策建設的。
以建于1990年的四川成渝高速為例,總里程為340公里,造價37億元,而成都市1990年全年的基本建設投資不到16億元。
錢從哪來?據《中國交通報》報道,目前收費公路建設總投資中將近70%的資金是通過銀行貸款和集資獲得的。
收費政策帶來投資主體多元,使公路行業成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不過,絕大多數收費路橋的控制權,屬于政府。
2003年國資委組建后,許多高速公路劃歸國資委監管,如浙江省有70%的高速公路里程由省交投這樣的國資企業控制,為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必須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省國資委會考核”。
面臨著高負債及經營性壓力,地方政府在交通運輸業有更高的獲利需求以對沖成本和風險,“實行以非收費公路為主,適當發展收費公路的政策”的目標也就從“順理成章”變成“舉步維艱”了。
2009年開始,我國逐步取消二級公路收費,以2008年的總里程數據看,意味著有60%的收費公路逐步回歸公益性。
多位受訪的交通主管部門官員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回歸公益是公眾的呼聲,也同樣是主管部門的共識。但從經營管理上來說,經營性公路全部以公司法人運作日常經營,政企分開,國有資本統一管理,交通主管部門的事權已被削弱。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