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ITS等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大多是以靜態或固定的道路關聯硬件為主,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如路邊偵測設備(RoadSideUnit--RSU/Beacon)、路邊監控、電子信息發布牌、RFIDReader、壓感線圈等,智能導航、智能停車等應用,也已經有不少成熟的案例可供參考。
智能交通領域涵蓋甚廣,包括智能運輸系統((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TS)、車載資通訊(Telematics)及車用電子(AutoElectronics)等,雖然因為信息科技的導入,讓駕駛相關應用變得更加方便且舒適,但大多數人最在乎的安全問題,卻因為涉及更多的信息交換問題,而變得難以克服。
智能交通當前最主要的挑戰,包括如獲取何全面交通狀態、及時偵測道路路況并了解車輛的運行狀況、根據車/路況等相關狀態智能發布信息,為駕駛提供更有效的交通信息等,包括“道路”和“車輛”都必須完整納入,才能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智能交通網。
涉及到車輛與車輛之間的訊息交換,就變得相當復雜。一方面是因為行駛于道路的車輛數量相當龐大(如都會區),如果不間斷的發送訊號,所產生的信息總量遠大于傳統電信服務量,而且汽車往往會以高速行進,任何車輛信息要做到實時聚集、處理、發布到自動執行的智能化過程,對信息處理系統而言,無疑都是一大挑戰。
因此,為了能讓所有車輛靜、動態信息,都可在信息網絡平臺上進行存取和有效利用,許多感測技術如將電子卷標裝載在車輛上,并透過無線射頻等識別技術,如RFID技術、GPS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無線網絡等,對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態,依照不同需求,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提供綜合服務,形成一個車與車(V2V)、車與路(V2R)及車與人(V2H)互連互通的“車聯網(InternetofVehicle;IOV)”,便成為智能交通應用能否成功的關鍵。
智能交通官方戰略已出爐
目前各國政府包括巴西、印度、日本及美國等,都已經或即將強制所有車輛安裝各種可用來辨別汽車身分的技術,包括GPS、RFID、安全ID芯片等,顯示車聯網已經成為未來非常重要的趨勢。
我國目前也已大舉投入車聯網的建置規劃,由于中國機動車數量龐大,根據中國公安部的資料,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機動車總保有量達2.33億輛,與2011年底相比,增加826萬輛,增長3.67%。其中汽車1.14億輛,摩托車1.03億輛。全國機動車駕駛人達2.47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1.86億人,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