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私家車就像讀雜志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交通運輸是能源資源消耗的大戶,進一步提高交通運輸服務水平更需要大量的能源、資源支持。城市交通是未來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難點與重點。城市的核心區往往交通網絡密度高,交通的機動性強,平面道路網絡、立體交叉設施、地下地面軌道以及公共交通系統等十分發達,同時城區往往是人口密集、建筑密集、車輛密集之處,旅客運輸的不均衡性較強,再加上貨物運輸的小批量快遞化,使如何提高城市交通運輸的效率成為最大難點。
現在城市交通面臨的一個怪圈就是,因為公共交通服務不好,所以大家都要開小汽車,小汽車開多了,又對整個交通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借鑒國外的經驗,城市交通是就是要靠公共交通。一方面要加快公交設施包括軌道交通建設,在公交領域推廣新能源尤其是電動汽車,另一方面,還要對小轎車的使用要加大限制力度。
對于私家車使用,應該強調兩點:
第一,不反對購買汽車,因為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屬于人的自由的、發展的需求,有了汽車以后,活動范圍可以擴大很多,生活方式也會發生改變。
第二,不反對使用,但也要有節制使用,否則整個城市將陷入嚴重的交通擁堵,無法支撐這樣的使用方式。
因此,對于用車人,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對車有需求不意味著天天有需求、事事都需求。這是一個思想觀念的轉變。就像讀雜志和書一樣,不可能全部都看,至少大部分不會都仔細看,或許只看有用的部分。
對于政府而言,需要出臺限制小汽車使用的措施,無非就是兩條路:一條是行政措施,比如上海、北京等城市采取牌照拍賣、搖號;還有一條重要的措施就是經濟手段,比如北京對三環內占道停車實行累進加價制度以后,在短期內就看到了明顯效果。當然,如果使用經濟辦法就一定要有強有力的手段去維持規則和秩序,該罰的罰,這樣才能保證有效性。
用經濟手段調節有兩個作用。一是反映車輛使用的真實成本,包括購置成本、燃油成本、對環境造成損害的成本、道路資源占用成本等。二是反映出政府的態度和社會的導向,最終形成一個認識,就是你用車越多,交費就越多。
綜合交通運輸需政府轉變職能
現階段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的最主要問題是缺乏一個完整的交通運輸服務系統。由于交通運輸需求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需求僅靠一種交通運輸方式難以完成,需要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綜合協調與銜接,使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如果能夠將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鐵路等部門進行調整和統籌,將使各種運輸方式在一個統一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中實現“無縫聯接”與高效運轉的最佳形態。
交通運輸的幾種方式,既有各自的特長,也有其短處,應該做到揚長避短,從而在經濟上達到整體最優。實現多方式聯運,更多要考慮由市場、由運輸企業解決,但我國政府作為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缺少有效的市場監督,缺乏對市場功能的調節,尤其是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之間是互相獨立的關系,如果在制度上沒有解決的話,執行層面就很困難。上世紀90年代,我們曾經去加拿大考察多式聯運。在許多發達國家,一般都是由一家運輸公司或者是運輸代理公司負責整個貨物運輸過程,包括受理、運營甚至保險賠償等事宜。至于貨物運輸過程中公司內部及公司對外怎么分工合作,與客戶沒有關系。特別要提到的是,在加拿大運輸部培訓的兩個內容,一個是危險品運輸,一個是交通安全,這反映出發達國家交通運輸管理的重點,也是未來我國政府部門需要關注的重點。
綜合交通運輸更多的是一個理念,把各種運輸方式組合到一起是為了更好地解決運輸問題,提高運輸服務水平。因此,這一體系應以運輸服務為目標,系統地考慮各種運輸方式的組成和構架,實現綜合發展、綜合利用。未來要更多要從“硬件”的建設向“硬件+軟件”建設并重轉變。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