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祝頤
近日,《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正式發布,根據該規劃,北京將出臺擁堵收費管理政策及配套措施,并重點建設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擁堵收費監測評價系統等。這意味著,北京正在為一步步實施收取交通擁堵費鳴鑼開道。(8月21日《新聞晚報》)
交通擁堵是一種嚴重的城市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降低市民出行效率,困擾市民的生活。甚至引發城市功能紊亂。不少有識之士建言獻策,希冀化解城市擁堵難題。北京將出臺交通擁堵費收費政策,應對日益嚴重的擁堵問題,出發點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擁堵費真是治堵的靈丹妙藥嗎?
其實,收取擁堵費是一個老話題。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早就提議過,交通規劃專家陸化普還建議盡快開征。2010年底,北京出臺治堵28條中就提出,研究制定重點擁堵路段或區域交通擁堵收費方案,擇機實施,從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如今,《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正式發布,北京將出臺擁堵收費管理政策,并重點建設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擁堵收費監測評價系統等。這意味著擁堵費在北京即將付諸實施,不再是紙上談兵。
為了佐證收擁堵費的可行性,不少人喜歡拿倫敦收擁堵費的經驗說事:2003年,倫敦中心區開始收擁堵費,擁堵費讓倫敦市區交通流量下降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擁堵費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車消費需求,讓部分私家車主改坐公交,讓準車主放棄買車念頭,緩解交通擁堵,還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但是倫敦用于擁堵費行政管理的支出上升到1.6億英鎊,而用于巴士和交通流量改進的資金不足1000萬鎊。受到公眾批評。而且,由于更多巴士交通線路的開發和行人優先交通策略的實施,隨著時間的推移,倫敦交通速度回落,擁堵又持續上升。如此看來,擁堵費并非解決擁堵的靈丹妙藥。
其實,國內城市的情況與倫敦不盡相同。除了倫敦、新加坡等少數城市以外,收擁堵費并非國際慣例。而且倫敦收擁堵費建立在公交系統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如果公共交通系統不夠發達、便捷。如果不進行科學論證,盲目復制擁堵費經驗可能會造成南橘北枳的局面。再說,車主已經繳納購置稅、車船稅、燃油稅等稅費,再向他們收擁堵費,法理依據并不充分。
再者,公車的擁堵費有政府埋單,公仆不會心疼花了公家的錢。富人也不會在乎什么擁堵費。擁堵費的治堵作用有限,客觀上還會加重普通工薪車主的經濟負擔,剝奪部分人改善出行質量的權利、選擇出行方式的自由。不僅不利于促進汽車消費,還會讓交通消費變得精英化、富人化。人為擴大民眾交通權利的貧富差距。
大道理說再多,私家車如何使用畢竟是民眾個人的事,有車族盡管造成交通擁堵,但為自己帶來了生活便利。收取擁堵費,似有公權干預私權的意味。如果多數人認為“開車”比“不開車”好處多,如果公交不便捷、地鐵擠得“前胸貼后背”,擁堵費這個經濟杠桿未必不會失靈。
在我看來,要真正解決交通擁堵難題,除了增加道路資源,科學管理交通以外,建立長效治理機制,讓人體會到“不開車”的好處才是問題的關鍵。這一方面依賴于城市堅持營造公交優先的社會氛圍,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地鐵服務質量與舒適度,堅持公交低票價政策,讓民眾切實感受到公交經濟實惠、效率高。另一方面,城市應重視自行車族與步行者的權利。比如,現在不少城市把自行車道都給擠沒了,如何鼓勵人們騎車出行?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出表率,切實減少公車,引導“不開車”的交通潮流。公車過多不僅影響環保,增加交通壓力,而且造成腐敗浪費,損傷政府公信力,影響民眾“不開車”的積極性。減少公車數量與使用頻率,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減輕納稅人負擔的路徑。政府應下決心削減公車,取消領導上下班接送制度,為擁擠的交通減負。這比收取擁堵費更有說服力。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