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間,寶山城區路網逐漸擴張,干道數量不斷增加,緊密銜接中心城區。每年,在寶山交警接到的投訴里,至少50%指向了路設業務。
支隊勤務路設科民警王勤峰說:“路設有國家標準(《GB5768-2009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它規定了路牌的大小和形制,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小。但是,路設工作不僅要符合標準,還得滿足駕駛人的需求,一看就懂。交警必須運用經驗和智慧,讓路牌體現出交通組織功能和引導功能。”
路牌要明晰簡潔,防“誤讀”
路設工作眾口難調,分歧多,爭議也多。
王勤峰說:“路牌信息不僅要明晰,還要簡潔,路牌的字并非越多越好。你要考慮到駕駛人的解讀,防止誤讀。”簡潔,不僅是對一塊路牌的要求,也是對整個交通組織的要求。
今年6月底,寶山萬達廣場開張迎客,交警預計將有超大客流光顧。大家經過層層篩選,挑選2種方案進行“PK”。第一種方案,在靠近萬達廣場的共康路、南北高架共江路匝道設置2塊路牌;第二種方案,在上述2塊路牌的基礎上,在共江路匝道以南、距離萬達廣場更遠的地方,加裝第3塊路牌。
王勤峰給出了自己的意見:“第3塊路牌不設為好。”這是因為,它的位置靠近南北高架臨汾路匝道,如果駕駛人誤讀了路牌信息,很有可能從臨汾路匝道離開高架進入地面道路。要知道,萬達廣場附近的地面道路復雜,為了防止“迷路”,最好讓車輛在共江路匝道離開高架,便于交警集中引導。根據王勤峰的意見,第3塊路牌被舍棄了。
根據公開報道,寶山萬達廣場首日客流達到24萬人次,前3天日均客流20萬人次。所幸,這股超大客流中沒人抱怨迷路。
“田野考察”底氣足,為專家提供專業信息
勤務路設科的案頭上,堆放著大量的設計圖紙。一項規模較大的交通工程,首先由設計單位的專家做出方案,隨后交警參與建議、協商和補充。
每天,根據支隊提供的“堵點統計”和“路設投訴”,王勤峰帶著圖紙,出車勘察現場。兜兜轉轉開上幾遍,確認問題,在圖紙上做好標記。勘察現場占據了他大部分的工作時間。
有了“田野考察”積累的經驗,面對圖紙“變現”時的難題,王勤峰才有底氣下判斷。今年,吳淞大橋施工整修,車道數由8條縮減為5條。專家將5條車道中間的1條車道作為可變車道:白天,車輛由南向北通行;晚上,車輛由北向南通行。問題是,控制方向的LED箭頭何時“變臉”才能最大地發揮通行效率?
專家指望王勤峰提供一些圖紙上找不到的信息。王勤峰侃侃而談:“通過吳淞大橋的車輛,不少是要進入港口的大型貨運車輛。光是在逸仙路沿線,至少就有40家單位需要大型貨運車輛進行運輸。關鍵在于,周四、周五是船期,過橋的車大幅增加。”在王勤峰的建議下,每周四、周五,可變車道“轉向”時刻定為下午4時,比平時4時30分的高峰“窗口”提早了半個小時。
路設也要讓走錯路的駕駛員回得去
今年,一則《下了高架找T1繞了40分鐘路》的新聞報道引起了市民關注。報道中,一名駕駛員前往虹橋樞紐1號航站樓接人,誤入了2號航站樓區域,卻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原來,由于沒有預計到有人會開錯路,此前只有1號航站樓前往2號航站樓的路線上有路牌,而2號航站樓前往1號航站樓的路線上沒有引導標志。
由此,交通組織中的“容錯”概念擺上臺面。“容錯”來源于計算機領域,意指在產生故障的情況下,程序仍能繼續運行。駕駛員也會出錯,他們會疏忽大意,錯過重要的路牌。交通工程的“容錯”就是要讓那些開錯了路的駕駛員能循著路牌,回到正確的道路到達目標。
針對開錯路的駕駛員設計路牌,為難了王勤峰這樣的資深交警。“我算是一個老司機,熟悉轄區的地理和道路,一般來說不會開錯路。要讓我模擬‘迷路司機’的思路,挺難的。”
“容錯”的主要手段是增加路牌和路線。王勤峰舉例道:“以寶安公路近滬太路為起點,駕車前往劉行地區,一旦開錯方向,會經過一座跨線橋。因此,我們在跨線橋的下坡添一個調頭標志,并標出“劉行”字樣。駕駛員如果走錯,循著標志就能回去。”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