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交通管理方面,通過對道路交通信息的實時挖掘,能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并快速響應突發狀況,為城市交通的良性運轉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通過改進地面公交調度和信息服務、出租車綜合信息服務、軌道交通換乘信息服務和交通樞紐綜合信息服務等,能夠幫助出行者選擇更好的出行方式,由"盲目"出行轉變成"有序"和"可靠"出行。近年來,各地都在不遺余力地推進智能交通的建設,并將它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
北京:規劃投資56億提升智能交通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已經初步建設完成TOCC中心,實現了全市綜合交通運輸的統籌、協調和聯動,建立了常態化綜合交通運輸協調管理體系。初步統計,該中心現已整合2800多項數據,接入6000多路視頻和13個應用系統。北京市"十二五"期間規劃投資56億元,用于提升智能交通。按照規劃,北京將建成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TOCC)和路網運行、運輸監管、公交安保三個分中心,形成一體化、智能化綜合交通指揮支撐體系,成為數據共享交換中樞、綜合運輸協調運轉中樞、信息發布中心,緊急情況下為交通安全應急指揮中心。這意味著,市民將可以通過網站、熱線、手機、車載導航等多種形式,實時掌握路況信息,提前安排出行。同時,自行車租賃也有望實現網絡化服務。
2011年北京首批6項智能交通示范工程也已經開始實施,這6項示范工程包括長安街公交站臺電子站牌系統、交通信息(公共交通、自駕車、慢行交通)服務系統、公共交通客流數據采集與服務系統、出租車調度服務系統、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系統、營運性車輛物聯檢測與管理信息系統等,相信智能交通服務系統能夠使市民出行更加便利,有利于解決北京的交通頑疾。
上海:延續"世博"智能公交模式
世博會結束后,在"智能交通"建設方面,上海力爭把博會期間的交通信息共享機制和交通協調機制延續下去,整合各部門的相關交通信息,經過智能處理后,給廣大市民出行帶來更多幫助。
上海在智能交通建設方面將不斷完善交通綜合信息平臺和世博信息服務應用平臺,實現與閔行、虹橋等區域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上海還將在完善道路交通采集發布系統的基礎上,建設智能公交系統,改進多種交通方式的換乘信息服務,建設完善交通狀態指數采集發布系統,多渠道為市民提供全面的、動態的交通綜合信息服務。
在世博會期間,交通保障協調和運行研判機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這一機制已經被延續下來,正在為上海交通管理提供評估和預測服務。
公共停車換乘(P+R)系統為保障交通順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公共停車換乘系統既保證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又降低綜合成本,尤其能為中心城區道路減負,降低尾氣排放,緩解交通擁堵。上海交通部門將通過推出更多的公共停車換乘點,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效能。
深圳:智能交通E行全程
深圳市智能建設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起步較晚,存在資源過度分散、信息資源不共享等問題。為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深圳市交通部門不斷探索U服務(無處不在的智能交通服務)、U保障(無處不在的智能交通保障)、U體驗(無處不在的體驗)。在智能交通方面,深圳市出爐了《深圳市智能交通"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成立了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智能交通處和市智能交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審通過了智能交通"1+6"系統項目建議書,開通運行了E行網,推進了辦公自動化、移動執法、大運交通智能調度等系統建設。此外,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組織開展了"十二五"智能交通專項規劃工作,是國內少數幾個有編制智能交通專項規劃工作的城市之一。
"十二五"期間,深圳市將投入16億元資金,用以發展智能交通體系(ITS),包括2億元的科研經費,以及14億元的建設資金投入。5年間將完成包括新一代IT和S"1+6"(1個平臺、6大系統)工程建設等在內的8大重點任務。
深圳將實行智能公交都市大交通戰略,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專項公交協同、輔助公交參與的智能化大公交發展新格局。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