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自主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進展始終牽動著國人目光。雖然北斗導航在定位精度上已經與GPS差距不大,但集成度不高、功耗較大等問題,仍是北斗系統在民商領域市場化進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精度與GPS相當,但產品集成度仍待提升
“北斗導航的芯片已經達到了與GPS一樣的水平。”負責北斗終端芯片研發的和芯星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地區負責人李小偉告訴《IT時報》記者,北斗二代的定位精度能夠達到10m范圍,定位速度在0.2m/秒。在消費市場上可以見到的定位終端中,仍然鮮見北斗終端的蹤影。李小偉介紹,目前北斗終端主要集中在車載監控、遠洋漁業等需要專業高精度定位的市場,而產品也是以軍用平板等產品為主。
但北斗與GPS相比,目前仍存在不小差距:“并非是單純的技術性能差距,而是在產品集成度方面的差距。”李小偉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終端由三部分構成:天線、射頻芯片、機待芯片。國外的GPS已經可以做到將射頻與機待集成在同一個芯片中,已經達到了千萬級的量產,成本也能控制在2~3美元左右。但北斗芯片產品集成度不高,成本要比GPS高出一倍以上,目前,國內還沒有廠家在集成技術上能夠做到大規模商用的水平。
不過廠商們也在為早日達到商用標準而努力,李小偉對記者表示,目前即將面市的“蜂鳥”芯片,已經初步實現了體積小、功耗低的技術要求,而且也將會帶來新一輪的降價:“采用55納米工藝制作,已經能夠到達5X5毫米級,就像指甲蓋那么大小。”
手機上使用仍要等待
現在,智能手機上仍不能使用北斗導航。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仍然是芯片。
“將我們國產芯片要塞進手機終端里比較困難,畢竟體積、功耗在車載終端上要求并不高,但手機廠商對這些技術要求非常敏感,尤其是整合后成本也會上升。但價格高出幾角錢廠商都沒法接受。”李小偉說道。
“手機上對芯片尺寸要求是更薄更小,而且功耗也有限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的芯片國外的可以做到30毫瓦,但國內的就是300毫瓦,這意味著國外用10小時,國內的才能用1小時,除非手機做到磚頭一樣的體積。”中國北斗車載應用產業聯盟秘書長、北斗應用與產業化專家尤源表示,北斗應用在手機終端上要待以時日。
不過,由于北斗系統本身是開放的產業鏈,現在已有一些國際廠家進入,其中也不乏知名的芯片廠家。據李小偉透露,天寶、諾瓦泰等專業GPS廠商已經紛紛發布了能夠兼容北斗信號的產品,而且像高通也具備將導航定位芯片與CPU合二為一的技術實力,預計在今年底就會推出一體化芯片。
政策引導先行明年消費市場或啟動
去年底,交通運輸部下發通知,要求江蘇、安徽等9個示范省市區的大客車、旅游包車和危險品運輸車輛,需要更新車載終端的,應安裝北斗兼容車載終端,所有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應加裝北斗終端。這也成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大規模應用的前奏。
“現在北斗定位終端的價格仍然偏高。“一位北斗衛星導航終端的分銷商告訴記者,目前北斗終端得依靠北斗和GPS雙模校準后才能達到較高精度,雖然現在有不少廠家和消費者前來詢問,但聽到報價后都會望而卻步。
不過這一困局正逐步被打破。“上半年有四家廠商分別進行了每家1000臺北斗終端的試銷售,價格與GPS相當。而就在7月份,也有廠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進行5萬臺北斗終端的推廣普及。”尤源表示,目前北斗終端在以2~3萬臺/月的增速被市場接受,到今年下半年會實現5萬臺/月的出貨量,而終端廠家也由之前的3~5家增長到現在的幾十家廠商:“預計到明年,消費者就能在市場上真正看到大量的北斗產品,而等這個市場起來之后,分攤了研發成本,價格應該會有大幅度的下降。”
GPS+北斗雙模知多少?
在已經面市的民用北斗終端中,大多采用的是北斗+GPS雙模產品,而鮮見采用北斗單模的終端。據業內專家介紹,這種采取混合雙模定位的模式,在遇到“城市峽谷”等特殊情況時,能夠有效提高定位精度。
城市峽谷,是指在一些城市中遮擋嚴重的地方,能夠接收到信號的衛星數量不多,采用雙模形式,終端能同時接收到3顆GPS+2顆北斗衛星,彌補可見星不多的情況。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