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有消息稱,美國位于德克薩斯州的兩家能源公司就凝析油出口事項的申請獲得了美國商務部批復。美國主流媒體認為,這是奧巴馬政府“首次放寬”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意味著,“不久的將來美國政府可能將允許能源企業向國外出口美國生產的原油”。這或許預示著,在全球大力提倡發展新能源的今天,美國對石油的依賴也在逐漸減少。從人類歷史來看,化石燃料時代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終究不過是持續200年的曇花一現。展望未來,美國能否在2050年前真正放棄石油?
“車輪上的國家”不靠石油?
BP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盡管美國2013年石油凈進口下降至650萬桶/日,但仍然超過中國成為石油消費增幅最高的國家。作為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大國和“車輪上的國家”,美國經濟建立在低價的石油基礎之上,如何才能在不使用石油的前提下保持其龐大的運輸系統的運行、成長和進步?到2050年,美國將廣泛應用由電力、氫氣和可持續生物燃料)混合驅動的超高效汽車,對車輛的使用將更有效率。為了越來越高效地驅動重型卡車和飛機,最多需要相當于每天310萬桶石油當量的生物燃料,這幾乎是目前美國生物燃料總產量的五倍,僅占2010年交通燃油需求的3%。
二戰爆發后,底特律在6個月內完全停產年產400萬輛的常規業務,轉而為美國提供戰備物資。到1945年,美國戰爭物資總量的1/5來自汽車行業。汽車業也在戰爭中崛起,創造并主導了全球市場。無論哪個國家,都必須抓住機遇從容應對,否則只能從別人那里花錢購買。
到2050年運輸領域不再使用石油,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朝一夕實現。全社會包括汽車制造商、房地產開發商、IT企業家以及其他希望通過美好未來獲取財富的人,需要下大力氣克服慣性阻力。這同樣需要快速創新:制造輕型、安全、動力強勁、打動人心的汽車,獲得百公里1~2升的燃油經濟性,具有不折不扣甚至更高的舒適性、操控性和安全性,并且價格具有吸引力。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徹底改變現有車輛、運輸體系和人類的行為習慣并不容易,但這些宏偉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也具有成本效益,美國交通系統的先行者已經出發了。
商業途徑引領變革
2050年能否對石油說不,還取決于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商界能否主導這場向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巨變,同時取得持續性優勢?有三種關鍵的商業途徑來引導此次變革:
一是推動向超高效運輸過渡。當前還有巨大的效率潛力尚待開發。比如飛機制造商已經取得了不同尋常的進展,但仍需要設計出完全不同的飛機。汽車制造商需要利用超輕重量、一體化設計和電力驅動等良性螺旋式上升路線,制造安全、低價的新型車輛。重型卡車和其他貨運車輛需要使用更少的燃料,運輸更多的貨物。在這一進程中,先行者和快速追隨者將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獲得回報。因為引領者可以通過鎖定市場份額、供應鏈、擁有尖端技術來獲利。同樣,在如此節奏、多層面的競爭中,只有最迅速的追隨者,才可能不被拋在后面而遭受失敗的命運。
實際上,美國面臨的更多障礙是在文化層面上,而不是技術或經濟上。底特律的瀕死經歷也催生了引領者出現,美國目前正從頂層開始,形成促進創新的氛圍,確立長遠發展的戰略,向革命性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邁進。
二是投資不同技術和燃料類型。要在交通領域擺脫石油,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需要各種類型的汽車技術和替代燃料。也許最終并非所有的技術類型都需要,但其多樣性,特別是動力系統和燃料的多樣性,相當于為失敗上了保險。這意味著現在要投資于一切新型技術,從先進復合材料結構制造工藝和輕質輪式電機,到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和先進的生物燃料,因為全面撒網,可以降低風險,擴大機會,鼓勵競爭。
例如,投資低成本碳纖維原絲前沿研究和生產,有助于美國成為這一關鍵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商,并降低汽車制造商的成本。支持發展天然纖維與原絲替代品,如烯烴,可使用碳纖維生產來擺脫石油及其價格的影響。為此,制造商需要投資生產設備改造和制造工藝創新,縮短生產先進復合材料結構的周期。
汽車公司要擴大新興市場份額,就要投資于以服務為導向而非車輛和燃料等實體產品的初創企業,這些企業會提供流動性,比如汽車共享商業模式和IT技術聚合模式。這將促進廠商之間充分競爭,為穩定的大型市場提供具有高燃油效益的產品。
三是用政策支持加快向提升汽車效率的根本轉變。正確的政策可以提供關鍵的推動力,比如稅收優惠將抵消較高的新型汽車上市價格,從而刺激銷售,讓汽車制造商可以迅速擴大生產,不斷削減成本;同時,理智的團體采購行為也會產生加速作用,帶來規模效益。
而統籌協調的貨運法規可以用更少的卡車,以更快的速度運輸更多的貨物,這具有減少交通流量、噪音、擁堵、高速公路損壞和車隊成本等綜合優勢。
此外,還需要對駕駛行為進行征稅,因為這可以恢復枯竭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明示駕駛的社會成本,讓非駕車者對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出行付費,并使其他形式的出行自由或替代方案在公平的環境中競爭,同時減少所有人不必要的通勤或旅行時間。
(作者系美國著名能源問題專家,洛基山研究所董事長、首席科學家。2009年,入選《時代》雜志100位世界最具影響力人物以及《外交政策》雜志100位全球頂級思想家。)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