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覆蓋率60%,車道數6000條,用戶量500萬"一串數字為我們勾畫的是到"十二五"期末,我國電子不停車收費(ETC)發展的目標。1996年ETC第一次被引入中國,在發展初期,由于沒有國家標準,受市場所限,各系統集成公司大多采用國外技術及器材進行集成,形成了國內公司擔當集成和市場推廣角色,外國公司充當設備供應商的局面,直到2007年,國家標準的出臺才平衡了各方利益的紛爭和實力的拉鋸戰。一路走來,我國電子不停車收費在技術、應用與產業方面雖然屢經波折和反復,但始終尋求出路與突破,自主創新的探索從未停止。從200萬到500萬,未來5年,我國ETC發展迎來熱浪。
然而,在ETC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仍然有不少技術上的難題需要盡快攻克,ETC注定要在極大的關注中,承受發展與裂變之痛,因為ETC既要快速發展,又將不得不面對擴展應用這一新的課題。
集成化,芯的現實與夢想
如同交通運輸要制定交通規則一樣,車與路的"對話",也要找到彼此懂得的語言。DSRC(專用短程通信),這種高效的無線通信技術,通過信息的雙向傳輸,實現將ETC系統的OBU(車載單元)與RSU(路邊單元)有機地連接起來。國際上,ETC系統使用的通信頻道有915MHz,2.4GHz,5.8GHz3種,其中915MHz和2.4GHz頻段在移動通信、醫療、科研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但因其頻率爭用嚴重,也不具備有效的安全機制,5.8GHz成為國際ETC系統的主流頻段,在2007年5月實施的ETC和DSRC中國國家標準GB/T20851-2007以及2007年10月國家交通部頒布的《收費公路聯網收費技術要求》中,規定了我國ETC系統的短程通信頻段為5.8GHz,從此我國ETC發展開始了"國標化"之路。
外來的和尚不總是會念經,傳統"舶來"技術也會遭遇"水土不服"。歐洲的"單片式"ETC不具備車道建設組網過程中按需而設的靈活性;日本制式的雙片式ETC有著對車載使用環境的高要求和系統與終端設備的昂貴造價;至于當時美國方面的ETC技術,由于采用了2.4GHz頻段的非主流DSRC技術,不符合國際發展的方向與潮流,由此,我國針對高速公路多地方主管部門、多業主、多運營管理單位、聯網收費、封閉式收費制式等特點,提出了"基于兩片式電子標簽+雙界面CPU卡"的組合式收費技術方案。經過了16年的發展,我國ETC從設備、系統、施工由過去的完全國外企業完成,發展到如今完全由國內企業完成并且實現了具有中國特色。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