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大數據大舉來襲
云計算、大數據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代表,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信息產業的發展格局,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大革命性變化。相關數據顯示,未來幾年,云計算基礎設施支出預計將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長,到2019年將達546億美元,這將占IT基礎設施支出近一半(46.5%)的市場。
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早在2012年,我國云計算就迎來了發展高峰期。當是時,全國大半省市都相繼出臺云計算規劃,并吸引了一大批云計算企業及資本關注,似乎云計算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但當時,全社會對云計算認知還比較薄弱,甚至建設數據中心機房都被視為云計算的主營業務,市場需求不足導致很多資源閑置。
現在,隨著4G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以及“互聯網+”計劃的實施,移動設備成為人們更加方便、廣泛地接入互聯網的終端。與此同時,移動的特性也帶來了對數據收集、分享、處理等在規模上和實時性上的新要求。而云計算作為推動信息技術能力實現按需供給、促進信息技術和數據資源充分利用的全新業態,勢必將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下開花結果。
2015年7月,華為、阿里云、浪潮、金山云等公司用一場接一場規模浩大的發布會再次掀起了國內云計算布局浪潮,然而不同以往的是,此時政府已經成為云計算產業鏈、利益鏈的核心環節。從2012到2015年三年間,國內云計算走過了成長期,在市場、技術以及產業鏈上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而自2015年之后,云計算產業有望開啟高速發展期。
據IDC預測,2015年82%的新應用將運行在云計算平臺上,到2020年云計算業務將占到所有IT系統的27%。這意味著,我國云計算產業即將迎來黃金爆發期,云計算已成為全球信息通信領域關注的焦點。在2015年9月22日到9月25日在北京舉辦的“2015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全方位展示了云時代企業最新方案及進展。例如公有云、私有云存儲設備、解決方案,云服務,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智慧城市建設解決方案等也將集中重點展示。
在大數據時代,為了深挖客戶數據價值,國內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云計算,例如阿里云、百度云以及騰訊云。而云計算也被視為IT產業第四次產業革命,為此ICT產業鏈也開始自建云,例如傳統ICT企業所屬的浪潮云、聯想云等,還有專攻云計算的專業廠商,如世紀互聯等。無論是BAT還是ICT企業,云計算主導者一直都是互聯網公司。然而隨著云計算的爆發式發展,我國運營商以及通信設備商也不甘寂寞,紛紛瞄準了政府和企業市場,進軍云計算市場。國內云計算競爭已趨于白熱化,正上演著一場云計算圈地運動。
據了解,中國電信于2012年成立云計算公司,并在在國內市場首次正式提供基于虛擬數據中心的混合云服務,重點發力政務、教育、醫療、金融、園區等5個方面,布局全網“4+2”云數據中心。中國聯通借力華為完成沃云SDN網絡商用部署,同時在全國部署了十大云數據中心和31個省會城市云計算資源池,于2013年成立了云數據公司。截止2014年6月,中國移動在全國累計部署了超過15000臺服務器和50000個虛擬機,同時成立了蘇州研發中心,中移動還計劃構建3000-4000人的研發團隊和運營團隊,以開展更為專業化的云計算研發及應用。
而在通信設備商方面,近日華為正式宣布進入企業云市場,并公布了其企業云戰略。其實,早在2008年,華為就開始布局云計算領域,當時主要以私有云為主。2010年底,華為啟動“云帆計劃”,正式宣布進軍云計算領域;2011年10月,華為宣布成立IT產品線;2014年,華為領先的云操作系統Fusion Sphere 5.0發布,并已經構建了從云操作系統到服務器的硬軟件產品線。中興通訊早在2003年就開始涉足云計算模式的研究和探討,并有望憑借先天的電信業優勢在未來的云計算技術中保持領先。而愛立信也已經成立了大約1.1萬名員工的云計算部門,并完成了產品布局。愛立信甚至還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讓云計算成為愛立信最大的營收業務單元,期望打造“第三條增長曲線”。
從BAT到ICT企業、從三大運營商到通信設備商,在大數據以及互聯網時代,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云”的身影,例如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汽車以及智能交通等,而云計算與大數據也互為表里,成為目前信息通信領域最具活力的發展方向。在國務院批準,工信部主辦的“2015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國內三大運營商、華為、中興通訊等設備商以及互聯網公司將展示其云計算最新方案或最新終端產品。隨著基礎架構的建立,云服務有望成為信息通信產業下一個爆發點。
智能交通“飛”得更高
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海量數據存儲和高效計算能力,將實現交通管理系統跨區域、跨部門的集成和組合,將會更加有效地配置交通資源,從而大大提高交通運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務能力。而且,交通大數據分析將為交通管理、決策、規劃和運營、服務以及主動安全防范帶來更加有效的支持。此外,基于交通大數據的分析為公共安全和社會管理提供新的理念、模式和手段。
云計算、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立足國情,運用新技術手段,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是我國智能交通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來說,重點要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提升交通感知智能化水平,完善網絡化的交通狀態感知體系。感知是一切數據來源的前提。“十二五”時期,要突破車路狀態感知與交互等關鍵技術,包括車輛動態組網、狀態實時獲取、環境智能感知、車路信息交互等一批前沿技術,提升交通運行監測能力和水平。要建設覆蓋主要道路、公交場站、高速路口、軌道交通站點、綜合運輸樞紐的數據傳感網絡,形成全路網智能監控體系。要推動地面公交、軌道交通、民航、鐵路、交管、氣象、消防等部門實現信息共享,為交通大數據分析提供海量數據基礎。
2.加強交通數據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整合數據資源。推進智能交通系統的數據標準化建設,特別是要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系統的接口規范和數據標準體系,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智能交通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奠定基礎。同時,還要加強數據安全防范措施,提升數據監管和保護能力,維護數據的安全使用。綜合交通相關的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數據倉庫”,整合交通數據資源,建立綜合性立體的交通信息體系,形成智能交通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提升交通數據資源的整體性服務能力。
3.創新交通大數據分析應用,實現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交通系統高效運營和管理。基于交通數據資源互聯共享、標準統一的原則,構建完備或準完備網絡化交通信息環境,實現跨區域、跨模式的大范圍出行調控、網絡化誘導的協同聯動控制。以互通的交通信息平臺為基礎,形成城際公路、鐵路、民航等交通系統的協調運行體系,強化交通運營管理的整體性功能,通過多個交通部門的相互配合,實現步調一致的協同管理,為交通運行高效有序、居民出行安全便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4.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新一代智能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改善和提高公眾出行的智能化服務水平。為滿足公眾出行多樣化、個性化、動態化交通服務需求以及交通應急救援、跨行業綜合交通服務需求,要應用云計算、大數據、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智能終端等新技術,大力推進個性化的移動服務發展,并創造新型商業模式,鼓勵交通管理、載運工具制造、信息產業等多方組成聯盟,一起推進新一代的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的建立,讓民眾“隨時隨地”享受到交通信息智能服務帶來的便利。要建設跨區域、多模式的綜合交通電子支付系統。基于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建立全國聯網電子收費結算體系網絡信任平臺,建設國家高速公路聯網電子收費清分結算和客戶服務體系,實現全國范圍跨區域電子不停車收費服務。加快交通一卡通跨區域、跨行業的互聯互通,實現出行中的便捷支付。推動公路與城市車輛收費一體化,實現交通需求管理的科學化,并最終形成跨區域、多模式的綜合交通電子支付體系,為公眾出行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務。
5.構建并完善智能交通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交通信息服務產業化進程。加強智能交通科技產業創新聯盟平臺的建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產學研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注重協同創新,提高企業技術集成能力。加大研發投入,促進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有機銜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擴大智能交通科技開放合作,并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建立交通數據采集、更新、共享和信息發布制度,明確各相關方在數據質量標準以及信息交換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建立公益服務與市場化增值服務相結合的交通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將交通運輸各利益相關方通過價值鏈連接起來。交通信息按照市場引導、價值驅動的方式在各利益相關方之間流動,并逐步形成新的市場和營利點,加快交通信息服務的產業化進程。
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都在發生重要轉變,而互聯網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云計算時代的到來。在經歷了成長期之后,國內云計算產業集中爆發,多數部門、地方、企業等紛紛搭建自己的云平臺,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云”嗎?云計算打破了傳統資源及硬件限制,旨在為企業或個人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而從目前國內發展態勢來看,云計算還存在重復建設、利用率等問題,與國外相關產品還存在一定差距。我國云計算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智能交通作為通信、計算機和控制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集成應用的產物,也為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終端等新技術提供率先應用的環境,并為其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云計算、交通大數據的開發利用,不僅會推進智能交通更加快速地發展,也將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綠色、安全的出行環境,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