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科學探路者 綜合交通逐夢人
——記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綜合運輸研究中心(籌)主任孫小年
他是我國交通規劃領域的“拓荒者”。他較早接觸國外交通規劃理論,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交通規劃領域耕耘,全國交通規劃領域的若干個第一誕生在他手上。
他醉心于科研工作。為了探索交通規劃,他放棄了后備干部的培養機會和公務員職位,前往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為了能在全國推廣規劃方法,他又放棄高薪待遇,轉戰北京;即使在醫院病房,他依然抱著材料進行復雜的數學建模與模型演算。
他懷揣著知識報國的書生情懷。在看到綜合運輸現有弊端后,本有足夠實力在規劃領域“吃老本”的他,又在年屆半百之時進入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領域重新開始奮戰。
他就是孫小年,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綜合運輸研究中心(籌)主任。1988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在吉林省交通廳、廣東省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工作。27年來,他在交通運輸發展戰略政策、發展規劃、項目可行性研究及后評價,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等領域留下了奮斗與奉獻的足跡。
用創新拓荒交通規劃
全國交通規劃領域若干個第一在他的手上誕生。
孫小年有突出的學習能力、清晰的邏輯思維和喜歡挑戰的性格,早在學生時代便嶄露頭角。他就讀高中時曾獲全省高中數學競賽一等獎,1981年進入了當時的吉林工業大學(后并入吉林大學)。大學時,孫小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獲得當時少之又少的研究生保送資格。選擇碩士專業時,他放棄了大家向往的汽車設計,轉而專攻還是空白的交通運輸規劃研究,研究生時完成了“關于吉林省綜合運輸網絡發展規劃若干問題研究”學位論文。1988年,他進入了吉林省交通廳工作。隨后,在吉林這塊土地上,孫小年在交通規劃方面的才能開始顯露:
——1990年,作為主要參加人完成的“2000年吉林省交通運輸業發展戰略與科技支持系統和吉林省綜合運輸網發展規劃研究”獲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項研究探索了在有限資源條件約束下的區域交通發展戰略,創新性地提出了開展區域綜合運輸網絡規劃布局的一系列方法和技術;
——1992年,在交通部的支持下,長春至四平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獲得了我國首批亞洲開發銀行的公路貸款。按慣例,凡是亞洲開發銀行的貸款項目需劃出部分贈款資金開展技術援助,吉林省選擇了咨詢技術援助——用60萬美元進行線路規劃,這是國內首次引進國際技術開展交通規劃研究。憑著以往出色表現,孫小年成為7位中方代表之一,與聘請的7位國外專家一道開展研究。其間,他赴南澳大利亞大學和美國南加州規劃署系統學習現代交通運輸規劃方法和技術。
——1993年,他主持完成的“吉林省1991-2020年公路網規劃”,是全國首次借鑒發達國家“四階段交通模擬分析”的交通網絡規劃理論和引進TRANPLAN軟件完成的成果,被交通部推薦為其他省份編制三十年中長期公路網規劃的學習樣板。
——作為主要參加人完成的交通部軟課題“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網絡規劃技術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一整套定量需求分析預測方法和綜合運輸網絡布局評價技術,并自主開發了交通規劃軟件。成果先后獲得1996年交通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正當仕途一帆風順時,1994年,孫小年作出了一個驚人選擇——南下。他辭去公務員身份調往事業性的廣東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廣東省交通廳公路規劃辦公室)工作,這一放棄“鐵飯碗”的舉動在當時的吉林省交通廳一度成為新聞,甚至直到今天看來仍屬不易。
“面對當時廣東省廳領導的邀請,我并不是沒有猶豫。”孫小年回憶說,當時,吉林省交通廳廳長還專門找他談話,“小年啊,你在這邊干得這么好,是我們這邊干部里知識化、年輕化的典型,也被列為廳重點培養的第三梯隊干部,現在房子也分了,你在這邊干肯定前途無量??!”
事實上,這已不是孫小年第一次面臨調動,因在公路規劃中的突出表現,孫小年受到了當時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研究院領導的青睞,準備調他參加國道主干線布局規劃,甚至調令已下達至吉林省交通廳。但在廳領導的力勸下,孫小年最終選擇了留下。
可是這一次不同,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廣東成了改革開放的熱土和試驗田,交通運輸的發展勢頭走在了全國前列。
“那時候的感覺,真就像是一些文章里說的,廣東如同一張大畫板,無限精彩等待著年輕人繪就。”孫小年回憶道。
來到廣東后,孫小年不負眾望,在交通規劃領域盡情地揮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全國交通規劃領域的若干個第一在他的手上誕生。
全國第一個省域高速公路網布局規劃、第一個省域公路運輸樞紐及客貨場站布局規劃、第一個省域高速公路服務區總體布局規劃、第一個區域公路網規劃《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公路網規劃》、第一個經濟特區規劃《深圳市公路網規劃》、第一個城鄉一體化規劃《東莞市公路網規劃》……在為廣東交通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的同時,孫小年豐富了我國交通規劃的方法。
2002年,孫小年成為廣東省恢復正高職稱評審后的第一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和廣東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
用激情推廣規劃科學
盡管工資收入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為了能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規劃科學,孫小年毅然來到了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這個可以服務全國的平臺。
在致力廣東交通發展的同時,孫小年也看到,全國還有很多省份的交通尚缺乏科學規劃和指導。規劃過程中“拍腦袋”決策時有發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2003年,孫小年再次作出了人生選擇——北上,來到了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簡稱部交科院)這個可以服務全國的平臺。
當時,部交科院的交通規劃學科基礎薄弱。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交通規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優化學科布局,時任部交科院院長、黨委書記連續三次邀請孫小年加盟團隊,年屆四十歲的他最終被他們的誠意感動。
與前一次“南下”時妻子的理解不同,這次“北上”開始卻沒有得到妻子認同。在東北師范大學留校任教的妻子,為了跟隨孫小年,來到了廣東的華南理工大學,第一次放棄了自己熟悉的科研環境和生活環境。經過幾年鋪墊,各方面終于適應,人脈也開始積累了,本可在學校系統工程研究所副所長的職位上大干一番時,卻又要去一個陌生環境。
此外,這次“跳槽”使孫小年的工資收入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收入銳減必將降低生活質量啊。
“可這是一個可以服務全國交通的大平臺??!”在孫小年的幾次懇求下,妻子終于答應。來到北京后,妻子未能如愿進入高校,這讓孫小年至今愧疚。
按照預定計劃,來到部交科院任副總工程師的孫小年在軟科學研究室短暫過渡后,帶著一臺臺式機、兩臺筆記本、四位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挑起了交通技術咨詢中心主任的擔子,承擔了推動部交科院“十一五”重點發展目標中“交通規劃咨詢業務崛起”的重任。
不出意料,在新平臺上,孫小年更加忙碌,每年出差少則150余天、多達200多天,連續出差是常事。在28個?。ㄊ小^),100多個地市留下了他服務地方科學發展的身影。
工作不止、創新不止。在大力推廣規劃科學的同時,孫小年不落窠臼、繼續創新,為我國交通規劃的學科發展“添磚加瓦”。
以剛剛過去的2014年為例,在“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中,作為總體組主要研究成員及子課題負責人完成的“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公路抗震減災關鍵技術研究”(簡稱“抗震重大專項”)喜獲特等獎,作為課題負責人完成的“山區公路網絡安全性評估技術研究”獲二等獎。
“抗震重大專項在國際上首次著眼于公路網抗震能力提升,在路域災情辨識與評估、公路網搶通保通、結構物恢復重建等方面開展攻關,形成了涵蓋震后應急、搶通保通、恢復重建和運營三個階段的較為完整的公路抗震減災關鍵技術體系。”孫小年介紹說,2008年汶川地震后,交通運輸部迅速啟動抗震重大專項,集中了行業內外26家單位成立了課題組。孫小年受邀參與其中,負責高烈度地震區公路路網抗災能力評價技術研究和震后路網重建的規劃研究,創新地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區公路網抗震設防標準和公路網生命線布局方法,出色地完成了震區“生命線”的研判和規劃。
除了研究地震對山區路網的影響外,孫小年“乘勝追擊”,還研究了災害天氣對山區路網的影響,這便是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山區公路網絡安全性評估技術研究”的立項由來。
伴隨著孫小年的“南征北戰”,他帶領的團隊人數從最初的5個人發展到了今天的50余人,培養了大批年輕骨干,光處級干部就達10人,期間還對外輸送了17名干部。在他的帶動下,交科院許多部門也大力開展各類型的規劃咨詢業務,實現了部交科院“交通規劃咨詢業務崛起”的發展目標——業務額從最初的零到今天占據院全部收入的“半壁江山”。
用責任逐夢綜合交通
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研究頭緒多、難度大,在沒有課題經費支持下,小年選擇了默默無聞、埋頭苦干,因為在他看來,“這是值得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
經過多年“拓荒”,孫小年有足夠資格在規劃領域“吃老本”。在將近50歲的時候,他又義無返顧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亟待研究的綜合交通上,特別是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研究這一片國內幾乎無人探索過的領域——用當時某領導的話來說,“小年啊,你是選了一塊前人從未碰過的硬骨頭。”
這一轉向并非是“趕時髦”之舉。事實上,對綜合交通的追求,早已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早在廣東時,他就碰到了“高速公路要不要修這么多”的問題。孫小年說,要回答這一問題,不能僅著眼于公路,必須結合鐵路、水運、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通盤考慮。
由于從事規劃工作,孫小年有著不少的出國機會,在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地,他親身體會到了“零換乘”的便捷。而在國內,他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圖景:許多地方旅客大包小包地從火車站跋涉幾公里外的汽車站。“要是國內旅客出行也能享受零換乘的便捷該多好啊!”這一感嘆成為了縈繞他腦海的“綜合交通夢”。
2004年,他把眼光瞄準在我國當時還很薄弱的綜合客運樞紐的研究上。當時我國客運站還停留在傳統的汽車客運站、鐵路客運站等單一方式場站,遠不能滿足“零換乘”的需要。為此,孫小年主持完成了“一體化客運換乘系統規劃研究”和“西部地區綜合客運樞紐規劃設計與運營管理關鍵技術研究”,系統地解決了我國綜合客運樞紐規劃、設計、建設、運管管理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課題分別獲2007年和2011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如今,各類綜合客運樞紐的建設離不開孫小年當年的推動。
工作中,孫小年逐漸認識到了標準規范在構建綜合交通中的重要性。2011年,他正式提出了開展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研究工作的建議。由于當時國務院并沒有賦予交通運輸部負責組織擬訂綜合交通運輸標準的職責,因此建議沒有得到關注。但孫小年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默默無聞、埋頭苦干——而這一切是在沒有課題立項、經費支持的情況下。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各種運輸方式獨立發展,綜合交通運輸標準體系研究工作既沒有經驗可復制,也沒有前人研究可參考。加之當時大部門制改革未到位,標準編制和管理分散在各種方式、不同類型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之中。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越發體會到工作的艱難:體制機制的障礙,管理職責的交叉,研究領域的龐雜,無不考驗著他們的耐心和信心。
團隊也有成員表示不解,“難度這么大、又沒有經費支持,干嘛還要堅持?”這時,他會這樣激勵研究團隊——“這是我們值得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這未嘗不是他內心的呼聲。
轉機出現在2013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鐵路政企分開的同時,明確了交通運輸部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職責。終于,經過反復溝通,當年12月,部科技司立項《綜合交通運輸標準體系研究與制定》課題,委托他主持研究。
2014年上半年,他帶著中心員工分成七個研究小組,梳理了包括交通行業21個已有標委會的標準體系,涉及鐵路、民航、郵政、物流等相關標準體系2000余項標準;研究了國內外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工作現狀;走訪了包括國家鐵路局、國家民航局、國家郵政局、工信部等部門,出差調研50余次;組織并參與了專項研討座談會20余次,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2000余項標準,文本幾乎堆了半個屋子。”孫小年介紹說,經過征求了行業相關標委會、部內司局、國家局意見后,《綜合交通運輸標準體系表》送審稿終于形成。
隨著研究的繼續深入,孫小年意識到,未來推動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工作,需要部層面的強有力推動。他多次呼吁成立綜合交通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建議終于得到采納,并由孫小年擔任秘書長。
這一步,看似很小——不就是發個文件、成立一個機構嗎?但意義重大——正是有了這一平臺,公路、鐵路、水路、民航、郵政各方面的行業管理、生產企業、標準研究人員第一次被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邁出了大部門融合的堅實一步。其背后的付出和汗水,或許只有孫小年辦公室那盞常常徹夜明亮的孤燈知道。
用奉獻抒寫科研人生
看到孫小年這么忙碌,妻子說,你這是把家當旅館啊、把旅館當家啊。兒子則說,我將來不讀博士,也不娶博士媳婦。
問及對孫小年的印象時,兩個詞頻頻出現在他同事的口里——工作狂和儒雅。
的確,孫小年是個“工作狂”,他一年的時間中約有一半時間在外出差。有時候甚至前一天晚上深夜回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又出差了。妻子抱怨說,“你這是把家當旅館啊、把旅館當家啊。”
工作中,孫小年雷厲風行、一絲不茍。中心員工周一鳴回憶說,去年上半年,孫小年接手了《“十三五”期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戰略重點及對策研究》。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他幾乎天天加班,兩個月內竟然修改了20余次。
中心員工王東則回憶說,中心成立不久后接手了《四川省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這一課題。該課題涉及10個地市,因此又包含10項子課題。為了更好地提升質量,在向業主匯報前,孫小年把課題組的成員叫到了一起,花了兩天時間對10個子報告逐一點評。“孫總這次把關大大提高了我們這些新入行年輕人的能力,他的治學嚴謹、他的諄諄善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王東感嘆道。
為了工作,孫小年犧牲了太多的家庭和個人時間。兒子高考時他還在外地出差未能陪伴;母親病危時,他還在忙廣東省公路網規劃調研工作,沒來得及在母親臨終前趕回去,這成了他心頭的一大憾事。孫小年說,“心中始終含有深深的愧疚,子欲養而親不待,也許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其中的苦楚。”
對于妻子,孫小年同樣愧疚——“她本來是一把業務能手,為了我她放棄了太多,耽誤了自己的發展。”
妻子為了支持他,先是放棄了東北師范大學的職務,后又放棄了華南理工大學的職務,還主動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看到父母這么忙碌,孫小年的兒子半開玩笑地說,“我將來不讀博士,也不娶博士媳婦。”(孫小年在職期間取得同濟大學博士學位,妻子也是博士。)
對待下屬,孫小年寬厚仁慈、關懷備至,是個典型的儒雅型學者。中心員工汪健評價說,孫總平時話不多,但分派任務時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超前意識強。中心員工對孫總的業務能力、思維能力深感佩服。
中心員工王嬙則回憶道,2013年,包括自己在內的五名女員工相繼懷孕。中心的工作本來就很繁忙,私下交流時,五位女員工覺得很慚愧——“當時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向孫總請假。”孫小年了解情況后,主動對她們做了思想工作,讓她們放下思想包袱,好好休假。產假結束后,孫小年還主動提出對她們實行彈性工作制。這些點點滴滴,讓王嬙她們倍感溫暖。
而對于自己,孫小年從不想到回報。2013年,父親去世時,孫小年簡短地請了幾天假,回到崗位后對同事只字未提。直到幾個月后,院工會要對員工進行年度慰問,負責中心工會工作的王嬙才得知——原來,當時孫小年向院領導請假時不得已透露了這消息,后來院領導轉告了院工會。
由于長年的出差奔波和深夜加班,孫小年患上了血栓,心臟也不好,2008年和2010年有過兩次住院經歷。即使住院時,孫小年依然抱著材料在病床上繼續工作。醫生兩次提出了手術方案,但考慮到可能限制工作,最終選擇保守治療。
孫小年還積極開展西藏、新疆和其他貧困地區的交通發展研究。在高原稀氧的西藏、在大漠邊陲的新疆、在半只車輪懸空的雅江地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的感染和帶領下,中心兩位同志楊天軍、王東先后赴西藏交通系統掛職,中心30多位同志都有過入藏入疆經歷,包括他在內的很多同志入藏次數多達六七次。
2015年元旦剛過,孫小年帶領的綜合運輸研究中心(籌)被交通運輸部授予“2012-2013年度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示范窗口”榮譽稱號,這是對孫小年所帶團隊的肯定。